我有十万死士+番外(122)

法夏目瞪口呆,啥意思?

“她是我姐姐,我不能让她被三从四德裹挟。等她尝到什么才是被男人疼。她才会抛弃那些糟粕,不会成为我的踏脚石。”林知惜淡淡道。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她不希望自已为父沉冤昭雪,她姐姐却跳出来用大义指责她。那样会坏了她们姐妹之间的情谊。

法夏哪里听得懂这些,却也知道自已不该问的别问,乖乖应是。

**

翌日是大朝会,百官依品阶班立,时辰到,皇帝升座,鼓乐齐鸣,百官跪拜致贺,行礼如仪。礼毕后,百官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林知惜抬了抬手,“平身”。

诸州进奏官则各执方物入献,林知惜按照表现进行赏赐。

接着礼部尚书孔溢满提出追封齐王和齐王妃,重新册封各路藩王及县主等等。

新朝打下来,这也算是必经流程。文武百官原以为陛下一定会允了这圣旨。偏偏圣上听后,并没有立刻同意。

林知惜静静看着底下这些文官。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交锋,大家都心知肚明,此举大有深意。

为父母追封,表面上来看是认祖归宗,其实这关系着玥国的未来。

林知惜是造反得来的皇位,但她的根在良国,要是她肯追封父母,就等于延续良国。她可以不认废帝,但他不能不认祖父。认了祖父,就要认良国自高祖立的律法、良国从高祖时就敕封的爵位和诰命以及封地等等。

可她不追封父母就是不孝。

从西汉以来,王朝更替两千年,全都以孝治国。

哪怕她贵为帝王都不能轻易动摇国本。这是大忌。

林知惜知道这是满朝文臣光明正大给她下套,如果她追封父王母后,她就等同于承认自已是大良的皇帝,她必须要把查封得来的家产还给他们,甚至是分给百姓的田地也要归还。

林知惜铁了心要改规矩,哪怕这些人拿她父母压她,她依旧不会让步,“朕的父王乃是这世间最忠心的臣子。当王叔们为这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从来不是自己,他眼里只有百姓。许多大臣也许不明白,为什么朕贵为天子,这世上最尊贵之人,却愿意舍弃自己的利益,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平民。因为朕是承父王遗志。因为他蒙冤而死,朕才想要改变这世界的规则。为此朕不惜与王叔们为敌。如果朕今日追封父王母妃为帝后,他们地下有知,一定会摒弃朕。”

她缓缓站起,掷地有声,“朕登基不为父母,不为荣华富贵,不为权势,只为天下黎明百姓。朕不忍百姓遭受敌国入侵成为亡国奴,不忍皇帝昏庸无道,不忍百官眼里只有争权夺利。朕决定永不追封父王和母妃,亦不承认前朝册立的一切王位及功名。朕不是良国的国君,朕是大玥的皇帝!”

此言一出,武官赤红双目,为有这样的帝王骄傲,与之相反的则是文官,他们猜到陛下或许不愿归还他们家产,但是他们没想到陛下会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不承认前朝册立的王位及封地也就罢了,不承认前朝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功名也能理解,不追封齐王和齐王妃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吧?

这可是孝道!

“朕连前朝都反了,也不介意改改这世上的规矩!想要做我大玥的官就要守朕的规矩。朕选拔官员自有一套标准。朕暂时用你们当官只是想亲眼看看你们是否真的有本事。若是你们德不配位,你们迟早要乖乖让贤。”

这是□□地警告,而且还在大朝会上说出来。前朝官员脸色相当难看,他们都是被废王礼遇的臣子,何时受过如此奇耻大辱。有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陆霄站在偏殿,看着那些大臣脸色似乎都不怎么好,生怕他们撞柱而亡,一直观察他们的动静。

但是等大朝会结束,他也没看到有人撞柱,陆霄暗暗松了一口气。

陆霄跟在林知惜身边,问她为何不担心。

林知惜嘲讽一笑,“如果他们敢撞柱表明心迹,就不会等到现在了。”

之前撞柱还能证明他们是前朝忠臣,还得个好名声。现在撞,只会惹怒她。他们才没那么傻。

早朝会之后,林知惜按照功绩论功行赏。

册封为王爷的只有陆霄,跟林知惜一起打江山的几位将军都封了侯爵。皇亲当中,只有林知雅被封知雅公主,以及林知雅的两个女儿被册封郡主,其他皇亲国戚全部没有册封。甚至他的几位庶弟也没有。

而且这些爵位只是虚爵,并不能世袭罔替,更没有封地,而且连他们的夫人也没有给予诰命。

皇上对爵位可谓吝啬到了极致。

文臣以为那帮武将会对这样的封赏不满意,但没想到这些武将得了虚爵,丝毫没想过要闹,更没有上折子表示不满。就这么默默接旨了。

易楠苏伊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