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进七零一心报国(167)

作者:阿nyaa 阅读记录

聂小满:“他几点出发的?”

师兄:“八点,都快两个小时了,肯定已经到了。”

聂小满:“还有机会,到了也不一定马上能发言,走。”对话的空档,聂小满已经收拾完了所有的材料,她冷静的走出实验室,在大楼传达室拨了一个电话。

“常引,我要两辆车,八个人,最快的速度在科学街1600号出发,去五里弄。”

放下电话,聂小满转身:“方师兄,你现在去通知白教授,叫他务必要来。其余人在1600号等我。”

“聂小满,你去哪儿?”

“我得去趟试验田。”她有很多证据材料在那里,最重要的,还有那个相机,相机里面记录了很多他们努力过的痕迹,那是谁也抢不走的。

第59章 时机

惊心动魄惴惴不安的一个半小时以后, 一行人终于进入研究院,大家开始狂奔,一路上,每个人都在问路人:“科学基金在哪里答辩?”

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反应, 有的一脸茫然, 有的表述不清, 有的不仅不回答, 反而还对提问的人问出了更多的问题,一阵慌乱以后, 总算是赶到了。

众人的表情凝重起来,因为在走廊,他们已经听到了卓群的声音, 聂小满三步并作两步,透过大教室的落地窗,看到了里面侃侃而谈的卓群,那是一个他从来没见过的人,自信,挺拔,雪白的衬衫, 黑色的领结,一个恰到好处的马甲更显得他文质彬彬。

聂小满有一瞬间的错觉,这个人不是卓群, 她认识的卓群应该在地里, 穿着农科院发的衣服, 撸着袖管,脚下踩着灰色的女生用力把脚拔出来,再踏下去新的一步。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这个项目的创新之处, 主要是在它的结构部分……”

卓群讲的没错,他对这个项目的认识也比较透彻,看来常年来跟他们一起玩耍,制造追求聂小满的假象都是他很有心机的行为。他不仅有心机,还真正懂技术,是个人才。他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详尽的介绍了这个项目结构上面的所有优势又或者是创新之处。因为聂小满看到台下的评委不住的点着头,这个时候进行论文答辩,还没有PPT演讲,如果有的话,卓群一定能表现的更加潇洒自如,他现在不得不将所有的资料制作复印件,也许甚至可能是手抄件交给每一位专家评委,当评委们有疑问的时候,他还要走下台认真的倾听和解答。

有一个专家突然问他:“你知道我们这个项目基金今年拨下来的款项有多少吗?你凭什么觉得自己的项目值得这一笔基金。”

“问的好。老师们,据我所知,农科院系统已经有三年没有获得过国家科研基金了,作为业界数一数二的龙头,这些人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个中原因,我也了解过很多,有些人说农业科学要不行了,又有人说现在新兴经济兴起,农科院看着还行,但也只是受死的骆驼,比马大,实际上早已被掏空。有建树的人才都不愿意来学农,但我想说人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也是几百年验证不灭的真理。这几年我们没拿到科研基金,只是因为我们的项目不够新,并不代表着我们不够重要,已经在实践中的项目,不断的提高着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的富强着我们国家的人民,而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在不断的设想新的项目,能让国家在其他方面高速发展的时候,人民吃得饱穿得暖,没有后顾之忧。”

卓群说完,台下的专家都鼓起了掌,几个专家互相眼神交流并不住的点头,卓群说的很好,这是无数学农的年轻人的心声。

农业永远是支撑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这绝不是虚言,不管社会怎么变化,第一步都是要让人民吃饱饭。但是即使卓群说的再感动,也无法感动聂小满和聂小满身后的这一帮人。卓群说的越好听,他们心里愤愤的,拳头就握得越紧。

“小满。怎么办?”他们一直没有动,直到走廊尽头学姐快速的跑了过来,“小满,白教授来了,钟老师也来了。”小满总算放了心,该来的人都出现了,那么下一刻就是她出场的时候了。

评审台上专家继续问:“我注意到你的虹吸管路建构上有一个很奇怪的拐点。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吗?”

这个问题卓群早就问过方华,所以心里有底。“虹吸作用会随着管路的加深以及管路高度差的加大而减弱,在这里设计一个拐点有助于虹吸作用的加强,拐点这里还留了一个端口,其实它并不多余,在必要的时刻可以通过这个端口作为第二号开关,对虹吸作用进行加强,以确保水流能够没有任何间断的在管路中流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