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进七零一心报国(244)

作者:阿nyaa 阅读记录

“聂老师,你有所不知啊,不是我们不想带你去,我们实在是有难处啊!”孙小多终于忍不住,在郝镇长的授意下,说出了这句话。

第76章 曾经

“小孙!”郝镇长假意组织孙小多说下去。

“郝镇长, 你就别拦我了,”孙小多拿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聂老师,既然话都开了口,我就不在有啥遮遮掩掩的了。你看我们鸪城, 地方这么大, 您今天跟我走了一天, 难道就没觉得奇怪吗?街上都没什么人, 聂老师,您是大城市来的, 但即使如此,您不觉得这里太不寻常了吗?”

聂小满虽此次来自首都,但她毕竟经历过乡村, 甚至红花农场那样的边区,鸪城作为一个城镇,人确实是少了些。

“没错,我的确有些疑虑。不过,这个和我去基地有什么关系呢?在来之前,我就已经知道,贵城没有给我增派人手的计划。”

聂小满除了自己项目基金名单里的人, 她在这边所有的增员,都只能靠自己。如果未来,她摸清了这边的状况, 有了详细的建设计划, 的确需要人手, 但现在,和镇长谈这个话题,尚为时过早。

“哎呀, 聂老师,不是这个意思!基地,就这次上级批给你们的基地,”孙小多面露难色。“根本没法住啊!”

这倒是聂小满没想到的。“基地的情况,上级已经给了我资料了,我知道那里荒芜人烟,也知道那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但是听说以前也是农田,有一排房屋,怎么就不能住人了呢?”

郝镇长和孙小多都沉默了。

“两位不妨有话直说,我们都来了这里,必然是要同进退。”

有了聂小满这句话兜底,郝镇长和孙小多显然就没那么犹犹豫豫了。

“聂老师,其实前些年,咱们鸪城不是没有繁华过,大炼钢铁的日子,鸪城街上可能比首都还繁华,咱们鸪城,别的没有,钢铁那可是看家的本领,全城都是靠钢铁厂来维持经济运转的。”

叶景初觉得很奇怪:“大炼钢铁,小满,那不是你出生的时候吗?”那是1958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啊。”为什么影响会这么长时间还存在?

“两位老师有所不知,在大炼钢铁以前,我们鸪城是全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地,我们鸪城钢铁厂一年的产量,可以供应大半个鲜花国。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那个时候,每个鸪城人心里,都是这么认为的。谁家孩子一毕业只要进了钢铁厂,那一家吃饭都不用愁,而且,鸪城人口本来就少,几乎家家都跟钢铁厂有扯不断的关系,所以其实那个时候,别处有饥荒有难关,可是我们鸪城人,很少听到那家饿肚子。”

孙小多顿了一下,给聂小满和叶景初又各添了一杯水。最后他给自己也倒了一杯,继续说。

“可是大炼钢铁以后,一切都变了,上级要求的产量远远超过我们的产能,不过那时候,我们眼里都觉得这不是问题,为啥呢?因为大家都往好的方向想啊!再加上我们鸪城人还没真正穷过,只想着生活会越来越好,既然国家缺钢铁,那我们就炼啊,全国上下都在炼钢,我们这搞本职工作的,还不得弄的更多,更好吗?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扩建了第二座钢铁厂。”

“那个时候,鸪城的镇长还不是郝镇长,是从省力派来的,知道国家政策,也知道炼钢的好处,所以,他很快就动员大家,上下力量拧成一股绳,把第二座钢厂建起来了。这有了厂,自然就要有更多的工人啊,于是又引进了更多的工人,好多家里原本种地的,在那一次以后都进了炼钢厂了,人手还是不够,怎么办,到外地找亲戚来炼钢。那一年,鸪城的外来人口达到了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现在想来,真是天文数字啊!聂老师,叶老师,现在你们应该还是不能想象当时的繁华和热闹景象吧。”

叶景初;“那个时候好多人为了相应政策,连自己家的铁锅,甚至门锁都贡献出来,生产了一批不合格品,可以说是白费力气,鸪城于是这样吗?”

孙小多摇摇头:“我们这里倒没有,毕竟我们本来就是专业的,知道那些东西炼出来的钢铁没人稀罕,我们的生产还是按严格的标准去弄的。”

聂小满:“那就是最后,产能过剩?”

孙小多倒是没否认:“如果说是产能过剩,倒是也算,毕竟全国都在炼钢,炼出来的确实卖不出去,但那个时候我没还没这个意识啊!我们把产量报上去,上级一表彰,大家心里高兴,人人都喊着,还要建厂。”

叶景初:“大家都尝到了甜头,自然是想要越来越好的。”

孙小多:“这个时候,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大家心更齐了,第一次扩建工厂的时候,还有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第二次,可谓是杀伐果断,不少人家破釜沉舟,有些人甚至预支了全家人几个月的工资,全部投入到工厂扩建的计划里。扩建这件事,也就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