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全家都是反派,我怂了吗(46)

作者:参苏饮 阅读记录

钱团子忍着问她要钱的冲动,终是没开口。

宋团子在“中“那一栏打了两个勾后,捧着记账簿挤到兄妹俩中间,“莫非有什么内幕?”

岁岁皱起好看的眉尖,在爹爹和娘亲中左右为难,“我娘亲力荐苏乞儿进学堂,爹爹看样子不想收他,我没得选,只能站在娘亲这边,你们呢?”

宋团子和着稀泥,“我和串串做庄家,不下注。”

“不站我娘亲这边,通通都是向着我爹爹的。”岁岁入了坑,要把他俩也拉过来填坑,要挟着。

钱团子和宋团子往后退了两步,一心想要开溜。

岁岁回头朝他俩哂笑道,“要是娘亲知道你俩在关键时候没有站到她那边,她会作何想?”

这话一击直中要害。

钱团子和宋团子犹豫再三,一致认为失钱事小,表忠心事大,他们要让师娘知道,无论对错,不管输赢,他们都要抱紧师娘的大腿不撒手!

宋团子在记账簿上又勾了两笔,一脸地大义凛然,实则心疼赔钱心疼到滴血。

年年难得沉默地没和他们闹在一起。

苏团子和他同睡在一个屋檐下,尽管他每天倒床就会鼾声四起,一觉睡到天亮,但他醒来第一眼,总会看见那个弓成虾似地脊背歪倒在案桌上,而他手里攒着的那本书,临睡了都不曾放下。

他摸过吹熄的油灯,灯芯温热,有时还会散出袅袅余烟。

或许这就是娘亲执意要帮苏乞儿进学堂的原因。

但凡见过这般勤勉至极的人,在他最为无助时,谁都不忍袖手旁观。

------------

第33章 :苏乞儿考学

卫殊和楚兰枝一左一右地端坐在太师椅上,苏团子站在学堂中间,外廊上围站了一圈学童,一个个噤声地等着先生发话。

说不紧张那是骗人的。

外廊上的学童围观别人考学仍心有余悸,鬼知道当初他们是怎么考过的,面对先生的死亡迫视,能挺住接他几眼刀子都不错了,侥幸活下来的那真是祖坟上冒了青烟,才进得了这三味书院。

苏团子的紧张更是不用说,他紧握的拳头滴滴地往下渗着汗水。

卫殊扫了眼堂上众人后,开口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此话里,开市既是为了各尽所有、各取所需,为何又要设限日中为市?”

楚兰枝斜一眼过去,很是不满,之所以觉得他问得过分,是因为她连题目都听不懂。

钱团子一个劲地摇头,“完了,这么刁钻的问题,先生也好意思问得出口。”

苏团子沉思过后,细细说来,“此话出自《周易?系辞》,呈现的乃神农时期的集市风貌。”他一开口,就是标准的答题模式。陈述时代背景,民情风俗和管制条例,一一道尽个中缘由,说得人为之信服。

卫殊听后,冷肃的表情未见松动,继续发问:“说说大殷朝现有的“四市”。

这问得有多深,就连饱览话本子的宋团子都答不上来,他机敏地嗅到了什么,“先生莫不是在考科举?”

这一题题问的,尽是科举惯常考的四书五经和策论。

岁岁同情地瞧着苏团子,“你是说,爹爹在考他应试的功底?”

宋团子不置可否,“这题怕是会试的难度。”

苏团子深吸一口气,紧声回道:“四市对应的是药市、香市、花市和珠市。”他一一例举各市利弊,文化功底之深厚,竟能在堂上出口成章。

卫殊就剩下最后一问了,他随意道:“从古论今地讲述开市的意义。”

这题一出,学堂里倒吸声连成一片。

宋团子自觉不配被问到这题,这是殿试的策论啊!

楚兰枝听得似懂非懂,但以卫殊的脾性,能让他问到最后的,不管结果是成与不成,苏世卿都是个中翘楚了。

苏团子紧张得汗水往外飙,他理了理头绪,费劲心神地把所知所思所想罗列成知识点,将繁荣市场、民生喜乐、增收赋税等等利好一一说了出来,言毕,学堂里死寂无声,可闻及窗外的落雪轻盈地坠在地上。

学童们崇拜地看着他,憋着为他鼓掌的冲动,等着卫殊发话。

楚兰枝在卫殊脸上看不出一丝情绪的起伏,唯见失望,见他站起,她心里一紧,跟着站了起来。

卫殊觉得苏世卿的格局太小了,他这年纪已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要想打破这个模式去开阔他的眼界,太难。

他硬声开口,举一例而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丝绸之路,横贯东西、纵横南北,兴的是中原与蛮夷的举世繁荣,避的是西北边境长达数百余年的骚乱战患,何解?”

他说的市是国与国的市,随着他一一道尽家国天下事,格局之大,让苏团子深深地埋低了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