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郡主竟是状元恩师(54)

作者:来盏扶头酒 阅读记录

这些只是过眼云烟,柳庭璋紧紧抱着卫夫子命人送他的一小木箱的书,背上自己行李褡裢,深深看了看孟州州府的繁华景象,抽身出城。

息县这里,孟氏自从儿子走后,日夜思念,毕竟从未与柳庭璋分开过一日,一直相依为命。

待到儿子离开七日后,她甚至每一天早饭过后,就到县城门口徘徊等候。

七月烈日流火,大太阳天底下,孟氏居然能躲在城门边角的阴凉处,一等就是一天。

秦秀才劝了几句,孟氏听而不闻,秦秀才只得作罢,这三四日,待私塾散学后,他锁好院子大门,便溜达到城门口,陪孟氏一起等到黄昏日落,两个半路夫妻再一同携手回家。

孟氏无心做饭,秦秀才毫不抱怨,体谅她一片慈母之心,就从街面上买些熟食,老两口对付着吃点。

孟氏翻来覆去,就是惦记儿子在外,会不会走失,银两够不够花,有没有生病等等。秦秀才也不厌其烦,一遍遍劝解。

这一日,孟氏一如前几日,蒙着遮阳的头巾,与城门口守卫打过招呼,便到了角落守候。

不多时,晨光熹微中,孟氏隐约看到一个少年的轮廓,有些像是自家的儿子。

待这人走近,孟氏揉揉盯着太久的眼睛,擦去迎风的泪花,真的看清楚了,是柳庭璋回来了。

是她离家十日整、心心念念的儿子回来了。

孟氏喜不自胜,碎步上前,一把拉住柳庭璋,未语泪先流:“我的儿子,回来了,瘦了。”

柳庭璋也看到了娘亲的身影,心情激荡,一身疲意消散,思乡思亲之情一下子爆发出来。

他单手抱着书箱,单手搂住娘亲单薄的身子,在孟氏后背轻拍几下:“娘,是不孝儿,回来了。”

因为赶路而没有多喝水的嗓子出声,越发嘶哑难听。孟氏却如闻天籁,将儿子的手从自己背上拉下来,紧紧握住,喃喃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母子两人,并肩而行,向家中小院走去。一路上,孟氏絮絮问询,柳庭璋这几日行程如何,在外有没有受委屈等等。柳庭璋一一细心答复。

笼罩在两人之间的气氛轻松家常,与孟氏几日下来就熟悉的城门守卫也高兴这位妇人等到了儿子。

不过也觉得,儿子不过离家十日,这母子二人是不是夸张了些,不知情由的,还以为她们分开几年了呢。

到家之后,孟氏忙不迭为儿子烧热水,让柳庭璋洗漱,提上干净衣衫。

又发现自家锅冷灶冷,一时之间才觉得自己这几日像是魔怔了,孟氏羞愧起来,从头切菜、蒸饭,坚定拒绝了柳庭璋一头湿发未曾擦干就来帮忙的请求,将儿子赶出厨房。

隔着窗子,孟氏吩咐柳庭璋,待头发干透了,就去私塾告知秦秀才他回来了。

然后和父亲一起教授蒙童,孟氏中午会去送饭,一家人晚上再回家细述离情也不迟。

柳庭璋便依言而行,站在院中大太阳地里,披散着头发左右摇晃,一小会儿功夫面上一层就干透了。

不顾头皮处还有些潮湿,柳庭璋嘴里咬着竹簪子,两手简单挽个书生发髻,插上簪子固定好。然后向孟氏喊了一声,便撩起刚换的竹青色长衫袍角,出门而去。

第35章

私塾的左邻右舍好像都是空屋,院门正对着一条幽静小巷,这也是秦秀才和柳庭璋当时看中这个院子的好处之一。

三伏天气,屋里始终是闷热滞气的,有些蒙童家担忧孩子中暑,索性请了假。即使这样,正对大门的正堂里,如今也坐着将近二十个垂髫幼童。

秦秀才大开了院门,又敞着正堂门,等着风刮过带走些暑气。

他眼前一群小萝卜头,摇头晃脑地跟着他的声音背书,秦秀才眼神正对院外。

因此他一眼便看到了拐进巷子的继子柳庭璋。少年清瘦高挑,如一竿青竹,内藏韧劲,走起路来肩不抖头不晃,步履均匀,十分赏心悦目。

柳庭璋与秦秀才四目对上,面孔挂上微笑,右侧酒窝若隐若现,俊朗的眉眼柔和了些许,唇角上翘、弧度优美,唇珠明显。他先出声:“爹,儿子回来了。”

如同孟氏一般,多日未听柳庭璋这把子独特的低沉嗓音,秦秀才此时再听,深觉亲切悦耳。

他压压手,示意学生们暂停背书,然后捻着胡须招呼:“回来就好,可见到你娘亲了?”

孩童们不过五六、六七岁年纪,正是好奇之时,觑着秦夫子不注意他们,一个个偷摸摸地从座位上站起,然后快速奔出去,团团围在柳庭璋身边,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幼嫩童音们叽叽喳喳:“师兄,你去哪里了?好几日没见你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