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郡主竟是状元恩师(64)

作者:来盏扶头酒 阅读记录

四月初,诚王携手王妃,带着顾采蓟和顾采薇,一路迤逦出行,花费一整日路程到了庄子上。

顾采蓟如同放飞的猴子一般,在山庄上蹿下跳,发泄少年无穷的精力。

诚王妃和顾采薇将诚王安顿好,细致观察,发现他果然喘气平和了些,深感这趟来对了。

因为牵挂着向柳祭酒求学以及教授柳庭璋一事,在离京前就说好,顾采薇每半月回京一趟,一是入宫向皇上禀报父王近况,感谢天恩,二是代表父王和母妃看看王府是否安泰,三是办她自己的事情。

因此,四月十五、四月三十、五月十五,顾采薇打着郡主仪仗下山回京,办了相关事务再转回山庄,如是运转,各项任务完成的都很顺利。

今年,诚王世子和大皇子都满二十岁,男子要在这个年岁加冠,意味着成人,长辈赐字,代表祝愿。

二月里,诚王世子顾传生辰当日,皇上不仅将他的冠礼定在宫中,还亲口赐字——承诚。诚王一系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四月间,大皇子得字——面南。这一下子,就像是滚油倒进了热锅里,众臣沸腾热议。

面南啊,君主面南垂拱而治,皇上赐给大皇子这么个字,是不是意味着,心属他来当太子?

一时之间,上奏请封太子的奏折像是雪片一样飞到皇上御案,大家争先恐后,都想顺着皇上心思,而且在大皇子处卖个好。

不止如此,诚王家二子顾信,擅长组织说书先生、戏院戏班子疯狂造势,他又是大皇子的忠实跟随者,两人娶妻相差不到半年,而且妻子都怀了身孕,甚至指腹为婚,关系尤为亲密。

这一次,顾信一面笼络人来编写大皇子英明神武、天命所归的故事和戏折,一面编出朗朗上口的童谣,安排乞丐、叫花子带动街头巷尾的幼童们传唱。

什么「面南王,真龙子,长且贤,天命喜」、什么「长子撑家业,面南好儿郎」,等等。

一时之间,谁都能听到耳边传来这样的歌谣,仿佛京城中,人人都盼着大皇子当太子一般。

如是情形,不过一个月,越演越烈,渐成骑虎难下之局,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皇上流露出关于立太子的点滴信号所引起的波澜。

自从务丰十八年,皇上从立了三皇子之母曹妃为继后开始,一时间对大皇子委以重任,一时间又给二皇子定下显赫岳家,一时间又意味深长说嫡子贵重,来来回回,目的就是想要让儿子们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

几年下来,三个皇子渐渐形成了掎角之势,大皇子优势在于年长,且政务经验丰富。

二皇子贤名在外,即使柳祭酒一再说自己只是臣子,也抹杀不了他是二皇子外祖父的事实,文臣们心中自有考虑。

三皇子作为嫡子,最是名正言顺,然而母家曹家并没有什么人才,他自己又最为年幼,臣子们见得少、了解得少,所以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

从内心深处来说,务丰帝并不想在自己还能掌控朝政时就立下太子。

毕竟在他心中,储君是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一旦被臣子们催急了,就放些似是而非的信号,已经是务丰帝这三年惯用的手法了。

这次给长子赐字,对他来说,也是随手布下一笔,臣子们的反应也在他意料之中。

但是,信郡王年纪渐长,心眼儿和本事也随之变大,这么短的时间就搞出无比浩大的声势,这是不同以往的情况。

皇上自然有自己明的暗的消息来源,日日听闻这个侄子做的好事,他又感觉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精力不济,两相对比,被夺权篡位的担忧、被架空的恐惧以及对众人各有心思的怨恨,层层叠叠、交错相覆,逐渐让务丰帝的怒气与日俱增。

五月上旬,信郡王一鼓作气,在京城各大戏园同日推出了《立长》为名的折子戏,在茶馆、酒楼安排说书先生们讲述同名《立长》的评书。

皇上听到汇报说,戏曲演出大受京城高官追捧,场场爆满,喝彩声不断。至于说书,更是赢得百姓叫好,迅速传进家家户户。

阴郁着眉眼,皇上呼吸急促地翻看着秘史呈送的戏本子。写得真是精彩,有鼻子有眼,连务丰帝百年之后,大皇子继位开创一代盛世伟业的前景都描述了不少,好像若是不立大皇子为太子,江山社稷就要后继无人一般。

这是明晃晃的本朝记事,太贴近皇家真事,细节备至,即使隐去真人名姓,明眼人谁能看不出以上的影射来。

能对皇家这般如数家珍的,除了顾信本人,还有谁?

说不定就是他亲自操心写就的,如此盼着务丰帝宾天么?简直其心可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