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586)

作者:酸茄 阅读记录

其实,不管是哪个朝代,对于贪官都有自己的惩治办法,但如果只看惩罚,最严的莫过于明朝,也就是朱元璋时期。

明代律法明文规定,只要地方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便会被“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据说,明太祖还特地建立了一座庙,被称为皮草场。

剥皮、流放、诛刑、杀头、灭族、凌迟,明朝对于贪官的惩治制度足有十数种……

当初,赵平安可是好一番了解过这一段的历史,毕竟是“开局一个碗”的主人公。

在他的了解中,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个狠人,灭元、杀袍泽,狠到官员恨他,百姓恨他,乃至后来在历史书上才会被丑化成那么一付“鞋拔子”脸的相貌。

明太祖这个人,褒贬不一,但他治贪的决心从刑罚中可以见得,但只凭这一点也无法去否认他的功绩。

结合两世的经验,其实在赵平安看来,只要有阶层之分,只要有压榨,贪官也是治不完的。

朝廷不是不让贪,只是别太过,如果官员能在贪渎的同时带动整个郡县的发展,即便上边知道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种话他也只能想想,写到纸上还得好一番思索。

赵平安“刷刷刷”打起了草稿,其它的号舍也响起炭笔摩擦纸张所发出的“刷刷刷”的声音,自从炭笔铺子开张,不少人都意识到了这种笔的好处。

起码相对于毛笔来讲,炭笔写字是真的快……

三场考试过后,也迎来了最后一场的经义,题目只有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在赵平安的印象中,这话直到他上辈子生活的现代也是广为流传,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一句话便反映了治国的道理。

什么是小鲜?

古人认为鱼肉和羊肉是最美味的,所以二字才组成了“鲜”,而小鲜,则是指小鱼,治大国若烹小鲜,表层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是炖小鱼,深层意思则是指无为而治。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结合了老子的观念。

解释比较多,可以从多方面去解释。

一则,古人炖鱼,不去鳞,不去肠,最忌讳频繁搅弄,随意搅动的话鱼肉会散,反映到治国,则是可以解释说治理国家要令其稳定,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折腾,也不能朝令夕改,

二则,寻常人家炖鱼,火不能大,要文火慢炖,也指治国不能浮躁,治国的政令法令要遵循老百姓自然的状态,返璞归真

三则:古人炖鱼,不能加过多调料,只保持鱼的本味,也就是说不要在管理中添加太多私欲的东西,举重若轻发,化繁为简。

说白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无为而治,不是不做,而是不要违背“小鲜”的本性去做,只有按照事物的本性去发展,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生生不息。

赵平安记得这句话的解释,是因为这一句话在这一世的理解是:治国就像烧菜一样精心,油盐酱醋必不可少,多一分少一毫都会破坏了这道菜,要精心注意火候……

但事实上,结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他上辈子看见的改良版才更符合这句话的本意。

前面三场试题,他不占什么优势,不管是对于治贪的见解也好还是诗赋也好,都是如此,所以,在经义这一关,他更该好好答。

无非就是将两种不同的观点分两个板块解答,这种方式,经历过文科生高考的他再熟悉不过。

第两百七十三章 魏昭这个坑货!!!……

二月二十七的午后, 会试结束,考试院大门开启,憋了三日的考生蜂拥而出。

回了家之后, 赵平悦早早就命人炖好了一桌肉食,擎等着他回来吃, 如果要问她怎么知道,实则是姜鱼林经验之谈。

素了三日, 只怕嘴里都要淡出鸟来了!

会试出成绩还要再等些时日,等成绩出了之后,通过的举子还要再参加一次殿试,不过, 只要能通过会试, 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都能上榜。

毕竟, 会试定名,殿试才决定着最终的排名。

三年一度的会试向来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不仅朝堂上讨论,私下亦是如此, 不过对于魏昭来说, 趁着太傅阅卷的机会, 他也能够得以出宫。

自从年后, 魏昭一直觉得他父皇是受了什么刺激一般, 导致他闲下来的功夫是越来越少,难得有这个时间,自然是好生央求母后,放他出宫去玩。

这个时候,沈煜也是考完了试,自然不吝啬带他, 哪怕魏昭提出去姜家带长生去逛街也是欣然接受。

赵平安去了老帝师那,也是将自己考试时所答的内容说与他听,求待指点,自然不得空见他,姜鱼林还有公务,不在家,寻不到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