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92)

作者:酸茄 阅读记录

赵平安挑眉看他:“那你瞧我这皮囊如何?”

姜鱼林看着他的这幅皮囊,半天才憋出两个字。

“尚可”

赵平安斜睨了他一眼,什么叫尚可,这辈子能长成这幅模样他简直不要太知足,瞧这眉毛这眼睛这鼻子这小嘴……

他还特意拿镜子照了照,瞅了半天,不得不承认,确实不如姜鱼林好看,只好气呼呼的甩出一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姜鱼林“……”他又哪句话惹着这位小祖宗了。

不光赵平安,姜鱼墨也哀叹道:“可怜我空有一副臭皮囊!”

“你说的对”

另外两人异口同声,表示非常认同他这话。

姜鱼墨“……”成绩不好没人权哦!

几个孩子平常也是这么你来我往的互相打趣,赵平安不把自己当孩子,姜鱼林也从不以年龄为借口教育他俩,却也是其乐融融,兄友弟恭,关系好的很。

而另一边,赵平悦刚过了十三周岁的生日,现也有十四了。

这几年账册算数姜大太太都一直教着她,故此吴嬷嬷便把她陪嫁的李家庄交给她管理,那庄子近几年收成一直不好,眼瞧着她是没法子了,交给赵平悦也是死马当活马医。

因着这个原因,赵平悦这两天可没闲着,一直想着怎么把庄子的产能给提上来,她可是要养她小丈夫的,不能被一点小挫折就打倒。

第四十九章 李家庄之行

经过这两日的研究, 她发现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出在这土地上。

李家庄的地太贫了,一年不比一年, 庄子里又没那么多粪肥。不仅如此,除了种粮食的土地之外, 剩下的土地也不适合种些个猪草之类的植被。

粮食用地太耗肥力了,若是再不改良, 这地必是要贫死。

另一个问题就是这庄子并不适合养殖禽类,主要体现在粮食不足,草料不足和土地不适上。

她本想着种些苎麻,问了才知这土壤肥力连种苎麻的要求都达不到。

现在她想着就是先养地, 用些个人和牲畜的粪便养上两年或许还能好些, 或是叫他们接些手工艺活儿来做, 总比让这地贫死强。

想着这些糟心事儿,赵平悦不由得两只胳膊撑在桌子上, 捧着脑袋朝外头看,目光呆滞可劲儿的发愁。

赵平安一来就看到他姐这个发愁样子, 忙问怎么回事, 她便就着这事仔细说了一遍。

赵平安想了想, 遂问道:“姐, 你可有去过李家庄?”

赵平悦摇摇头, 说道:“不曾。”

“那等我过两日休息陪你过去一趟,不亲眼看看总归是不行。”

赵平悦“……”她弟就这么把她的行程给定下来了?

赵平安觉得账本上记录的远不如自己亲眼看到的实在,吴嬷嬷就只一个人,也会有疏漏的地方。

这是他姐的田庄,哪有自己的田庄自己都没去过的理儿,正好他也过去给瞧瞧有没有什么改进的。

三月底, 提前跟大太太报备了以后,车马载着两姐弟,另有两个下人出了姜家,前往李家庄。

这一趟,光是去庄子便是花了一个多时辰。

庄子没有围墙,没有地标,几人还没留意便到了庄户们生活的地界上,二十几家土墙垒的茅草屋就这样映入眼帘。

看着这场面,赵平安忽然觉得杜甫当年作的那首诗中所写的“公然抱茅入竹去”果然是底层人民的写照。

古人诚不欺我。

土墙是用稻草和了泥土垒的,屋顶用木材架了房梁,上头又铺了厚厚的茅草。这种房子虽说是冬暖夏凉,却不防洪,一旦洪水来了,泡的久了怕是要塌。

哪怕是到了21世纪的农村,依然还有这种土房的存在,只是很少住人,大多是扔在那里不去管它,已是破败的不像样儿了。

毕竟时代在进步,不少农村人挣了钱便会在城里安家,住进高高的筒子楼。

车马一路行来,赵平安能看的出,这里的土地确实是贫瘠。

三月份,别人家地里的小麦都长到二十公分高了,他家地里的还是食指拇指这么一扎高,只有人家的一半,收成不好也难怪。

“平安,你瞧见了吗?这麦苗比别家的矮了不少”

“瞧见了”

他们本不想引人注意,只想看看大概的情况,但现在这种情况,不叫人来问问怕是不行了。

车子在庄里农人的家门口不远处停下,赵平悦又叫了下人去喊人来问话,只拿着本账册跟赵平安讨论。

“这地,下半年可不能再种了,得养养,等人来了看他们怎么说。”

没多会儿,下人就近找了个农户出来,这里不光地是他姐的陪嫁,人也是……

那农户瘦的像个麻杆儿,穿着件两成新的半截袖褂子和打了好几个补丁的裤子,衣服下摆的边儿都磨没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