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爽文老太(58)

作者:七月阿梨 阅读记录

村里人觉得丢人啊,见了俩老婆子都愤愤不平的,没个好脸。

老姜家这里,姜大觉得沈柳和蔡婆子就是两个臭虫老婆子,姜二经此,对沈柳更是警惕,他就觉得以前老娘在河滩上摔下去,说不定就是那个老婆子搞的鬼。

几个媳妇们都叹,觉得姜大福家媳妇儿和家里的两个小姑娘着实可怜。

沈荷这里,只道自作孽不可活。

一场闹剧过去,耽误了宝贵的午休时间。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沈柳和蔡婆子喷的头都抬不起来,狼吞虎咽吃饱肚,抓紧时间在大树下眯了一会儿。

下午又开始忙着割麦子。

沈荷领着孩子们归家。

傍晚,村里收工,大家虽然累,但是看着麦场上一垛垛累的高高的麦垛,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又幸福的笑容。

真好啊,粮食丰收了,孩子们能吃上白面大馍馍了,来年一家子吃的粮食也有了。

多好啊。

夏日炎炎,村里人吃饭都把小饭桌挪到院子里来,边聊天边吹着晚风边吃饭,可舒服了。

老姜家这边儿也不例外。

晚上家里擀了面条,下了一大锅凉面。

陈秀英从小菜园里摘了把新鲜的黄瓜,切成细细的丝,做了盘凉拌黄瓜丝。

沈荷道,凉面的灵魂就在于酱汁儿。

上辈子,沈家有位老保姆,做的凉面那叫一个绝啊,酸辣又开胃。

沈荷是个苦夏的,每到夏天就懒洋洋不爱吃东西,就跟着老保姆学了一手。

老太太出马一个顶俩,再说还有三个儿媳妇给打下手呢,麻溜调好了酱汁儿,淋在了凉面上加上切好的黄瓜丝儿,一家人吃着爽口的凉面,喝口凉茶,简直是乐歪歪。

姜大嗦了一大口面条,大黑脸上满是惬意,“娘,这凉面太好吃了。”

沈荷笑眯眯道,“好吃就多吃。”

“哎。”

姜大?应了,又赶紧嗦了一大口面条。

姜二和姜四呼啦啦暴风吸入,连说句话的功夫都没有。

陈秀英妯娌几个还好一些,但是也吃的不慢。

主要是老太太做的凉面太香了,麻辣酸爽的酱汁裹着吹凉的面,劲道又爽滑,嗦一口好吃,再嗦一口更好吃。

一家子吃的那个香啊,尤其是家里几个崽,因为谁要吃最后一勺凉面,都快打起来了。

还是姜大黑着脸出来,几个崽子才老实了。

等到把几个崽子都赶跑了,姜大左看看右瞧瞧,确定灶房里没人了,才快乐嗦起了面条。

“呼啦啦......嗝儿。”

真香啊。

姜大打着饱嗝儿,人模狗样回了屋。

正好看到这一幕的陈秀英:“........”

这个臭男人,多大年纪了,还跟孩子们抢面条吃,脸呢!

于是,当天晚上,姜大就被赶下了炕打地铺。

第二天,村里人继续忙麦收。

接下来的五六天,村里的拖拉机,驴车牛车源源不断往麦场里运麦子。

在漫天的麦香中,麦场就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场。

到了麦收第六天,村里的麦子割了一大半了,姜大就安排了村人在麦场里滚麦粒扬场。

扬场是大溪村的土话,就是趁着天气好,外头有风的时候,用木头叉子把滚出来的麦粒高高扬向空中,把麦糠沙土之类的杂物筛去,然后在大太阳下晒得干干的,装袋,之后交完公粮,再给村里分完粮食,那就算完事了。

大人们忙活着,孩子们就跟找到了大乐趣一样,光着脚丫子在麦子上跳啊笑啊,特别快乐。

村里留下来的麦秸秆也是大有用处的,可以拖回家堆成麦秸垛烧火做饭,也可以从来喂牛。

大队里每年都会存下一大垛,给村里的牛当饲料。

剩下的都让村里人抱回家了。

老姜家也拖回家不少。

傍晚的时候,姜四从麦地里回来,带回来一大把黄澄澄的麦子,这是从后山沟子里自个儿长的。

村里人见了,都掐了几把回家,点上一堆火,把麦子烧到焦黄,揉碎了皮吹吹,一把塞进嘴里吃着是别有一番滋味儿。

这就是乡下孩子们麦收的快乐。

黑娃儿几个吃的小脸儿黑乎乎的。

“奶,吃麦子。”

大丫攥着一把麦子过来。

沈荷吃了一小把,觉得味道挺好。

“好吃吗?”

大丫大眼睛眨啊眨。

老太太点头,“好吃。”

“嘻嘻。”

孩子们蹦跳着跑远了,一阵夏风吹来把孩子们的笑声吹出去好远好远。

村里轰轰烈烈的麦收持续了大半个月。

等到麦收结束了,村里人差不多都黑瘦了一圈儿,不过大家精神头却好得很,丰收年啊,更何况他们大溪山又是第一个到公社交公粮的,光荣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