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92)

作者:云晓 阅读记录

“徐瑶上个月给了我二十元, 说是这学期的学费。”

“她哪来的这么多钱?”

虽然二十元对于他一个教授来说不算什么,但徐瑶是个女孩子,还在读书,可久没那么容易了?

“她不是在《神州女报》做特约编辑吗?应该说稿费, 听说她最近写了几篇关于娜拉出走的, 反响都不错。”

叔均虽然是徐瑶的老师,但两人更多的是学问的交流, 徐瑶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

对于许多思想上的困惑, 徐瑶都会和他交流,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值得尊敬的, 可以信任的先生。

但生活上的许多细节, 徐瑶则会更愿意和师母说, 对于女性解放, 徐瑶更愿意倾听的是师母的看法。

“白话文?”

“嗯,徐瑶说白话文受众要广一些,你说我们当初要是办报时也用白话文写作, 会不会也就办下去了?”

对于妻的畅想,叔均沉默了一会,还是决定换种委婉的表达。

“时代不一样了。”

十多年,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十年前,没有如今这个社会环境,如今发生的一切社会变革,十多年前,都发生过。

不同的是,他们失败了。

失败之后,有人选择了叛变;有人选择了沉沦;有人不再发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再继续坚持。

而如今,又会有多少人半途而废,有多人能始终如一?

叔均不知道,或者说,未到最后一刻,没有人会知道,他们身处这个乱世,不过是被时代裹挟向前。

“她白话文写的的确不错,应该是受过专门的训练。”

叔均虽然不赞同徐瑶在未学会文言文写作的情况进行白话文写作,对于他们学文的来说,古典文学才是正统。

伴随着白话文运动声势的扩大,叔均已经敏锐的察觉到,很多文科的学生开始忽视了古文功底的塑造,许多典籍别说读,很多人甚至连最简单的典故都不知道。

曾经他震惊徐瑶古文功底的差劲,如今才发现徐瑶不过是白话文运动后学生的常态,身为文科的学生,竟然缺乏基本都古文阅读能力。

这实在是太过于离谱了!

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这样,真的会面临着危亡的危机,纵使他不反对白话文,也不得不对白话文提高几分警惕。

凡事过犹不及,这点他深有体会。

徐瑶撑着伞走在雪地里,从燕大的图书馆往家的方向走,雪花簌簌落下,周末的时候,大多学子都窝在室内。

这个时代的棉衣不及现代的暖和,来这个时代第一个冬天的时候,她冻得就像狗一样。

可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如今她竟然觉得冬天也不说那么难熬的,燕大的雪景是极美的,徐瑶忍不住驻足,多看了两眼。

本来是严邵要陪徐瑶来逛的,但严邵临时有事,最后只能徐瑶一个人去了,不过在路上遇见了刚刚开完会的覃仪。

“燕大最近办了一个夜校,教燕大和附近的工人识字的,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去看看。”

覃仪虽然和徐瑶相识了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两人单独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谈话内容也多和时事文学相关。

两人的文学观和政治观都不一样,和魏景不一样,覃仪并不相信无政府主义,目前也没有特别笃信的主义,毕竟现在西方传来的主义太多了。

相比之下,他认为进行国民思想解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事,在政治观点上,他比较倾向于顾元初教授的少涉及政治的观点。

如今华夏的政局瞬息万变,真不是谁都能把握的住,谁也不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相比之下,他更关注自己眼下能做些什么。

与此同时,覃仪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极深,几乎完全否定了古典文化,将诗词经文,八股科举全部定位封建糟粕。

而徐瑶虽然支持新文化运动,但对于古典文化并不排斥,甚至有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她为自己的国家曾有这么优秀的文化而自豪着。

徐瑶虽然很少谈论政治,但覃仪知道两人对于如今政府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覃仪认为如今的政府虽然腐朽,但并非无可救药。

徐瑶则对这个政府失望透顶,连提都不愿意提及,其中一部分大概是因为她对时局兴趣不大,更多的则是她眼见百姓流离失所而政府无所作为

至少这不符合她对于一个政府的期待,在她所生活的时代,她是无比庆幸自己能生活在一个政府极度有责任感的国家。

即使不和她前世的政府想必,单从历史出发,民本思想在华夏历史悠久,在《尚书》中就有过想过的记载。

但两人之间还是可以和平的进行交谈,覃仪在徐瑶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有自身的,还有对于社会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