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岛当后妈养娃对照组[七零](31)

这事就是当地群众一张嘴,想着要农场给补偿。

冯政委瞥了一眼老搭档,看向林颜,“你的意思是退还这部分耕地?”

“不退啊,为什么要退。”林颜笑了起来,“我们老家那边都是公社生产队,不知道咱们这边怎么样。”

“一样,农场周围有很多生产队。”

“那咱们就把这些生产队团结起来,给他们规划生产经营方针,帮他们发家致富。”

当地群众要的是什么?

无非是一个稳定的收成,能像国营农场里的人一样旱涝保收。

千百年来,依靠着土地的农民所追求的不就这么点吗?

满足他们的需求,谁还会闲得蛋疼盯着旁人家的那一亩三分地。

杨团长冷哼一声,“你说的倒轻松,怎么规划?他们能听你的?”

农场现在兵团制,自然听他这个团长的统一调度安排。

可人家群众凭啥听农场这边的?

毕竟两边积怨已久,怎么可能听你说三两句就化干戈为玉帛?

做梦呢。

小年轻到底是小年轻,虽说有几分见识不假,但那都是空中楼台,压根不靠谱。

“我也真是病死乱投医,竟然相信你的话。”

冯政委默默提醒,“死了得找法医。算了……”

一时半会儿也纠正不过来,冯政委干脆放弃。可老杨你能不能有点自知之明,别在人年轻同志面前这么显摆不成还丢人?

“小林你继续说。”做思想工作的政委总比其他人多几分耐心,冯政委觉得既然这小同志敢这么大言不惭,想必真有点什么主意。

高手在民间嘛,集结群众的智慧来搞发展促生产那可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再者说,听人说说而已,说不定还能给他们些启发呢。

“杨团长说的是,可就像您一开始要把我们赶走,最后还不是让我们留下了。这是一个道理。”

“哪能一样吗?那是我心善!”

冯政委懒得再说老搭档什么,但他明白这位小同志的意思——

老杨这暴脾气换作其他人早就被吓跑了,也就是林颜不怕他有底气,所以才能博得这么一个机会,最终被允许留在农场。

所以说只要有底气,不怕这些群众的工作做不通。

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底气何在?

没等冯政委开口,林颜继续说道:“我刚来到咱们这不清楚,我想问一下政委,咱们农场占地面积多大,植胶面积有多少,有多少橡胶树,现在能割胶的有多少,目前处于旺产期的胶树有多少,每天能割胶多少。”

问题犹如潮水一般涌来,浪头直接把杨团长给打傻了。

难道这小同志还真懂?

他正想着,林颜又有新的问题抛了出来,“农场现在是多样化种植,不知道种植的又是什么其他作物,这些多样化种植的经济效益如何,另外我想知道咱们农场现在有多少相关的工厂企业,有没有开办学校,学校开办了几处。还有就是,这些学校有没有兼顾到周围生产队的老乡子女的读书入学?”

这下子别说杨团长,连冯政委都被这问题给问傻了。

“暂时还没能顾及到。”

林颜一点都不意外,现在农场改了兵团制,但将它当一个国企来看就行。

建国后三十多年,国企一直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工人最光荣这句话在这个年代并不掺水分。

要不原主爸妈咋就想着嫁闺女给家里弄俩工作岗位呢?

话说回来,农场这是国营性质,除了执行统销统购的政策方针对国家负责外,那就是对农场的职工负责。

周边生产队的农民群众并不是他们考虑照顾的对象。

林颜没再说什么,但冯政委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前面的农场负责人只想着种胶苗割胶生产给国家交差,却忘了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团结群众,发动群众这一条。

不从周围生产队招聘农民来农场工作也就罢了,好歹也给人一点小恩小惠来缓和矛盾。

但纵观农场这些年的发展历程,并没有。

“所以你口口声声说要创造工作岗位,就是搞个学校让周围老乡的孩子能读书认字?”杨团长冷笑一声,“这算哪门子的工作岗位?”

“帮助当地孩童读书认字甚至帮助当地老乡认字扫盲只是第一步,这是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冯政委也说了,之前农场都以组织安排的是知青为借口拒绝从周围群众队伍中招聘,实际上这不就是说你们农民没文化嘛。我们现在把教育抓起来,让这些老乡和他们的孩子能认字学习……”

“是要通过这件事告诉他们,咱们农场和周围的生产队从来不是势如水火的对立,也能做到军民鱼水一家亲。”

番茄菜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