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红裳+番外(44)

作者:旺财是只喵 阅读记录

穆家四位夫人和孩子们将穆老夫人的正堂挤得满满的,大家都忙着拆信,穆老夫人的小几上放着几个儿子的书信,手中拿着孙子的信正在读,几位夫人也都在忙着拆信读信。

穆家兄弟们分成两堆,穆铁衣和穆驰衣头对头,合着读一封信,剩下的男孩子都围在穆青衣身旁,听他读信,而穆红裳则自己拿着自己那封厚厚的书信,一边读一边笑。

穆征衣写给年纪小的兄弟们还有穆红裳的信都没什么特别,主要是说些边关风物之类,但他写给穆铁衣和穆驰衣的信,却是认认真真地描述了他的边关经历,还有这一年中在军中积攒的经验。

穆征衣惦记着铁衣和驰衣已超过十七岁,再过不久,弟弟们也要像他一样,到北境边关接受磨炼。虽然穆征衣才到边关一年,还是个新兵,但他也对自己的弟弟们有诸多不放心,恨不得将自己这一年中的所有经验一股脑地灌給穆铁衣和穆驰衣,让他们以后在北境的日子更顺利些。

穆家男子只要满了十八岁开始上战场,就已然身不由己。他们是为国戍边的穆家将,每一个穆家男子最终的命运都一样,依照兵部的调度,该去边关驻守就去边关驻守,换防时该回京述职就回京述职,穆家人镇守在边关几州,护佑一方,最终将命留在北境沙场。

这是穆家人的命运,身为穆家子,穆征衣从懂事起就清楚,自己以后将要过怎样的日子,他觉得这样也挺好,他是大周军将,有守土之责,再说,弟弟们长大以后也都会上边关,他也不寂寞。

穆征衣知道自己会二十岁回京订亲成亲,大约在家能呆个一年左右,接着就如寻常边将一般,只有回京述职的日子才能回家。

穆征衣知道,北境边关以后才是他真正的家,虽然他的母亲和祖母,还有将来的妻子都不在边关,但他最终的归宿,还是在北境。

这些事穆征衣从小就知道,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穆家世世代代都如此,没什么大不了。家中兄弟以后都在北境,也不是见不到,母亲祖母还有未来的妻子在京城家里,只要他不战死,总有机会回京看望。

只是红裳,他唯一的妹妹,以后就见得少了。穆征衣早早知道,妹妹红裳会在成年后远嫁,等她嫁人后,大约是再也见不到了。

穆征衣没有其他愿望,他只希望,红裳出嫁时,他这个长兄能有机会回京述职,他是家里的大哥,他希望亲自有机会背着妹妹上花轿。

送嫁出京做不到,但穆征衣希望红裳出嫁时,家里的兄弟们都能在京中,他希望他们能亲自将红裳的花轿送到京城外的长亭。

但……应当是不可能了。从他上战场的这一日开始,这一代穆家兄弟再也不能齐齐整整的全都留在家里。

大约是因为舍不得家中幼妹,穆征衣写给穆红裳的信显得格外絮叨,一点鸡零狗碎的小事也能唠叨一大篇。他从边关捎回来的东西里,也有大半是给穆红裳的,不光有穆红裳想要的翠羽翎、雕皮马鞍子和一大把狼毫笔,还有漂亮的雪狐皮子、做工质朴的泥娃娃、花色稀罕的戎狄毛毡子、镀银马镫等等等等,一大堆,看样子不是一天两天攒下的礼物。

穆红裳收到的礼物比家里的兄弟们加起来都多,穆征衣捎来的,还有三位叔父捎来的,林林总总一大堆,她院子里的小库房都快堆不下了。

红裳的礼物最多,家里的兄弟们却似乎觉得理所当然,连最小的穆锦衣也没有羡慕嫉妒的样子,反而兴致勃勃地跑去红裳的院子里,看姐姐拆礼物,话很多地评论穆征衣捎来的小玩意。

第37章 兵事

这一日,安国公府后宅的气氛欢天喜地,夫人们收到了丈夫儿子平安的消息,孩子们开开心心地拆礼物,大家心情都很好。

而外书房的安国公,则对着另外几封书信沉吟不语。那也是劳军钦差捎回来的边关来信,是穆家的几位爷写给安国公的。

一同捎回来的,还有穆家二老爷穆承芳关于边关军务的奏疏。原本这份奏疏应由劳军钦差转奏代承,但却出现在了安国公的书桌上。

圣上派去劳军的钦差是兵部的人,官位不高,只是个正六品的主事,中秋前奉诏去北境劳军。奉诏劳军其实是个辛苦活,一来一回得一个多月,兵部的几位主官自然不愿意受这份累,因此推举了年轻的职方主事去跑这一趟。

这位年轻的职方主事科举出身,三十岁左右,算是年轻有为,补了兵部的缺只有九个月而已,但是个认真做事的人,身上也没有老官油子的那些圆滑世故的习气。

此时这位姓蒋的职方主事,正一身青布长衫的便衣,坐在安国公外书房,面前摆着的正是穆承芳的奏疏。

上一篇:醉玉翻香 下一篇:金玉其外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