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龙榻(91)

作者:拾音者 阅读记录

温止寒答完,才发现在姚镜珩的温情下,自己的自称已不自觉改作了我。

“我也被兄长骗了过去。”姚镜珩仿佛没有察觉到,也笑,“那些人估计将此事报与我父亲与姚斯涵了。”

温止寒正色道:“他们在王府中插了很多眼线么?”

姚镜珩答:“府中奴仆,我的人和他们的人大概对半开吧。”

温止寒这才知道姚镜珩的处境有多艰难。

温止寒再问:“王方才同修文说了什么?”

姚镜珩答:“我同修文说,若我父亲问起,便说我在偃都翻查旧案时查到此案,发现其中多有蹊跷,兄长向我拜年时,我与兄长聊过几句。修文在卷宗中是作为死者出现的,我感到疑惑,因而传唤他,此事也在情理之中吧?”

温止寒笑答:“王果真反应过人。”

至于真卷宗,的确也是这样记载的。温止寒当时确在偃都公干,当晚也的确住在琳琅坊。

姚镜珩这么安排还有一个原因——在太康,每位皇子十五岁束发礼后,都要下放到具体部门进行历练,这段历练期短则三年,长则五年,至于去的哪个部门,全凭抽签。

而姚镜珩三年前去的便是负责司法审判的大理。

姚镜珩在小时候就明白,自己不能锋芒过露,如此容易被他父王和他皇兄们视作眼中钉;但他也不愿意一辈子庸碌无为,尽管那样他父兄不会感到威胁,但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若要做到如此,最好的办法便是有一项格外突出的专长,而这一项专长不可关乎为君之道。

那时姚镜珩就盯准了两个领域——农业和司法。

他也曾学习农学,但听夫子讲学时他就明白,他听进耳朵中的不是知识,是催眠曲。

从此他放弃了农学,一头钻进冤假错案中,年仅十七便被称作“青天殿下”。

姚百汌因此提前结束了姚镜珩的历练,让姚镜珩代替司酒管理郡县。

没想到他治理的地方除了衙门的卷宗差点被翻了个稀烂,冤假错案平了不少以外,其他方面横竖看起来都只能说得上是无功无过;若与其他官员一同参与考课评定,能评个中中已经算是祖坟冒青烟了。

姚镜珩笑了两声,算作是对温止寒夸奖的回应,他道:“我的确翻阅了偃都的大部分卷宗。撒谎就该真假参半才显得真。”

这件事至此便算暂告一段落了。

两人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最终还是姚镜珩先开了口:“万兽祭时我与兄长说的事,兄长考虑得如何?”

温止寒冷不防问:“若王登基,想颁布的第一条政令是什么呢?”

姚镜珩即答:“广寻天下能人异士,改良五谷,使之少害丰产。如此百姓不仅可以免于饥饿,丰年还可卖粮增收。”

温止寒一时愣住,他设想过对方的无数种回答,唯独没想到会是这样的。

姚镜珩说完才反应过来,这是温止寒在探查他是否心系于民,只不过角度另类些罢了。

姚镜珩又道:“兄长若是怕青莲教会毁于我手,我为兄长献上一计。”

温止寒道:“愿闻其详。”

姚镜珩道:“若是设如虎符那样的令牌,并设子母牌。兄长持母牌,我持子牌。母牌可调集信众,而子牌则需配合母牌才可调集信众。”

温止寒没想到,姚镜珩对青莲教如此了解,他在此刻几乎可以断言,姚镜珩一定掌握着一个无孔不入的、收集信息的机构。

温止寒在为姚书会刺青时与姚书会说的不过是青莲教的一小部分状况。

在太康,因药材昂贵、医工水平普遍低下,许多普通人家都病不起,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为:生了病哪怕不去治硬扛着,结果也跟找个中等水平的医生来治差不多)。

求医无门便求神是大多数人的做法,更何况在许多人的认知中,生病是因为鬼怪在作祟——譬如疟疾,民间普遍认为是“疟鬼”在作祟,而“疟鬼”是夭折的孩子和各种冤死之人变成的。因此,治疗许多疾病在多数人看来,便是同鬼怪在做斗争。

因此比起请效果不明的医工治病,许多人病了更愿意找个背着草药囊算卦袋的游方术士,治病驱厄同时进行。

当年元婴就是以这样的路子开始的。

他举着专治疑难杂症的幌子,自称莲仙,戴上青莲面具往闹市一杵,用法术、咒语为人治病,常常药到病除,有时甚至不药而愈。

元婴治病常因他人家贫而分文不取,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他也因此被奉为活神仙。

许多外地的百姓不远千里来盛京找他看病,他便和温止寒商量着,又派出十余人到外地为人看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