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妈养崽手册/七零跳河后,我被村里糙汉捡回家+番外(413)

作者:王不悔 阅读记录

吃怕了。

实在是吃的太多了。

拿出来卖正好。

这样小的份额,不超过农村集市的量。

又不耽误什么时间,不需要村民个个都去学怎么做生意,怎么砍价,怎么卖货记账。

兴许很多人还不理解,但唐晚吟是真的亲眼见到了,还有连钱都不认识的人。

村里有些老人,不认识字。

只能靠颜色来区分钱。

也分不出真钱假钱。

出去容易被人骗。

这也是大家不愿意去镇上买东西的缘故。

太多太多他们不能掌控的东西了。

而现在就好了,只用把东西收拾出来。

自己觉得值一毛钱就是了。

这家收拾是两斤红薯,再加两个玉米。

那家是三斤红薯,但是加了一小串干辣椒。

还有人干脆就放了一个苹果。

各家放各家的位置,绕着大榕树一圈。

村里有个瘸腿的老拐,平时干不了活,但人很老实。

就让他在村口守着,给人指路、倒水,顺便看着这些东西。

来往的人要是看中了,就给一毛钱老拐,老拐这里记着是谁家的东西,回头把钱给聂源就行。

自己就挣半个劳动力的工分。

比以前为难下地要好。

这种方式做的不错。

随着大家摆放上去的物品数量跟种类多了起来,来村里的人就不只是买猪粪的人了。

附近村里的,不愿意去远处的,偶尔没事也来盘溪村看看。

兴许就能看到想买的东西,不用大老远跑去镇上了。

慢慢的,人就越来越多。

刚开始还有人淘货郎也想来这里放东西,被聂源拒绝了。

聂源说:“咱们村就有自己的淘货郎。”

人家还很疑惑:“你们村也有吗?为啥我从来没见过呢?”

淘货郎也是有淘货郎的圈子的。

聂源就说:“反正有就是有,你也别问了,做这个生意的,没有你这样打听的。”

这倒是,虽然现在风头渐渐松了下来,但到底还是不正规。

人家也不敢多问。

但是偷偷再来的时候,发现树底下还真有一些淘货郎才卖的东西。

针线啊,橡皮筋,皮尺啊,蛤蜊膏,清凉油什么的。

人家就死心了。

看来这村里的确有淘货郎。

村里当然有。

就是子敏。

聂源没让外人来这里放东西,就叫子敏放了。

子敏一放,那就是最多、最亮眼的东西。

为了记账方便,聂源还安排了一下学生来陪老拐值班。

这样也能替换一下老拐吃个饭上个厕所什么的。

而学生也很有责任心跟使命感。

账本子记得清清楚楚的。

也给他们算半天两个工分。

计到家里的大人头上。

还得是在学校里书念得好,算数学得好的学生才有这个资格。

所以一时之间学生为了能有这么一个“干大事”的机会,都拼命学习。

而家长们一听,哎?

以前都觉得上学耽误功夫。

咋现在上学不光不耽误功夫,能学到知识不说,竟然还能够赚工分?

这简直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啊。

于是村里上学的风气也起来了。

这么倒腾来倒腾去的。

整个村子都有活儿干。

下地的下地,养猪的养猪,卖猪粪的卖猪粪,做饭的做饭。

村民自己晚上在家都能缝个布兜子出来,放在大榕树底下用石头压着。

卖一个,家里俩月的火柴钱就出来了。

这里面赚得最多的,当然就是唐晚吟家的孟子敏。

因为人家爸妈经常去镇上,还去市里。

自己带东西回来不说,还带着子敏去挑东西。

子敏进回来的东西当然好。

生意也就好。

会赚钱。

但是村民也不嫉妒。

因为大家业务面不一样。

村民主要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菜跟自己做的手工玩意儿。

家家都卖,也就没人会觉得子敏卖东西不好了。

而子敏也得益于这个家家卖的模式,村里人自发给看着摊子,她的时间跟精力还大大地节省了下来,专注于进货。

……

李芳在唐晚吟家外头看了半天,是真的羡慕。

村里好多人都说孟子敏做生意赚的钱,比一个大人拿工分分的钱都多。

快赶上人家在厂里当工人的了。

但李芳知道远不止这些。

因为唐家的生意,不止这一点。

那个孔秋露,就在唐晚吟家里做衣裳。

做一件收几毛钱手工费。

她很会做衣裳,又新潮又好看,还省布料。

哪怕她说剩下的布头都要给她,她做的衣服布料也比别人省。

好多人都是直接来孔秋露这里,跟她说自己想做个什么衣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