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将军掳走之后(404)

千辛万苦,他才走到了如今的地步,而他已经算是幸运了。还有更多更多的人因为想要做官而家财散尽,妻离子散。

可现在,只要能通过选拔,就能成为元里手下的一个官员。放在以前,这是刘骥辛梦里也不敢想象的好事,他一时欣喜一时又悲哀至极,欣喜于这样的方式无疑能让出身不好的人有了向上爬的机会,悲哀于他以往磕磕碰碰之时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机会。

刘骥辛甚至对将要经历科举的学子们产生了艳羡之情,羡慕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一个简简单单就能做官的机会。

刘骥辛突然想到了一个早已死去的人——肖策。

若是肖策活到现在,发现自己追寻一辈子的官位如此触手可及,应当也要泪流满面,不敢置信吧。

要是能知道今天,他那时还会陷害主公吗?

他深呼吸一口气,压下千万种情绪,当即道:“主公此法极好,属下认为可成!”

郭茂、汪二、邬恺、元单等出身不好的人立刻应声,他们态度火热,积极地表明了对科举的支持。

在场之中不是没有出身较好的人,比如詹少宁,比如周公旦和贾青。

但他们不管心中如何想,面上都没有反驳,也接受了这样选拔人才的方式。

不过此时,他们所有人都以为这“科举”只是元里因为人手急缺而应急使用的办法,应当只此一次。

很快,闻公国将会在邺县举办科举一事便传了出去。

犹如滚油中倒入了一滴水,这个消息如火烧一般瞬间传遍了北方州郡,传播速度快到令人咋舌。

听到这则消息的学子们或惊或喜,但大部分人在思虑之后便立刻收拾起了行囊赶往冀州。

识字的人在北周之中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在这小部分之中,掌握官位的只有那么一些顶尖的士人豪强。

大部分识字有才华的学子中,肖策、刘骥辛这样的人占了大多数,连元里这个县令之子都堪称寒门,想要做官都要千方百计,更别论其他人了。绝大部分的学子只有两条路能走,要么去做幕僚门客,要么拜大师做众多弟子中的一个,找关系让自己能够得到举荐踏上仕途。

这两个都很难,想要出头便是千军万马之中走独木桥,真正没有退路的独木桥。

但现在,有这样只需要证实自己才学便能做官员的机会,出身不好的学子怎么能放弃?

更何况如今天下大势尽在北方,他们连犹豫都没有便匆匆往北方赶去,因为他们知道,前来赶赴科举的人绝对会越来越多。他们想要抢占先机,就要放手一搏。

即便他们要做的官是闻官而不是北周官员,也阻挡不了他们热切的脚步。

出身好的士人也有许多人动摇。

他们把控着举荐的名额,按理来说是不缺官做的。

但如今天下已变了。

他们是可以互相举荐做官,但天子现在式微,北周朝廷只剩了个虚名,天下诸侯各自拥兵自重,他们即使能做官又做谁的官?难道去一个没有实权的北周朝廷做一个战战兢兢没有实权的官员吗?

在乱世之中,他们拥有的资源一下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变得无用起来。不能去做天子的官员,一身学识没了可用武之地,世族心里也是慌乱,许多名士只能等在家族中等待着寻找机会。

有识之人将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如今只有两方势力值得投靠。一是北方的元里和楚贺潮,二是南方的陈王。

这两方都是巨大的政治集团,大家族不会只选择其中一方站队。他们有更好的做法,那便是将家族中的优秀子弟一分为二,分别投靠北方与南方。

这样,无论最终是谁赢了,这些家族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是这些世家能延续百年的道理。

如今元里的人才选拔,正给他们提供了一条成为元里臣子的机会。

第157章

想要成为元里的属臣很难。

元里很少会接受别人的举荐,更多的是自己亲自征辟官员。无数世家想要投靠元里却没有门道,逐渐地,他们发现了一件事:元里身边所看重的臣子大多出身寒门,很少有名门望族的子弟存在。

已经有聪明人隐隐约约地察觉到,相比于名门士人,元里似乎更喜欢寒门子弟。

或许是因为元里的出身也并不好,所以才对寒门子弟更为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这样,名门望族想要将子弟送到元里身边并得到重用就更为艰难。如今有了光明正大将子弟送到元里身边的机会,名门望族将其看得很重要。

荆州,襄阳。

王家。

王谦之与几个族兄弟们被叫到了内堂,族长将元里将会举办科举选拔一事告诉了他们,问他们想不想去试一试。

望三山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