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番外(376)

作者:牛角弓 阅读记录

李骞却从这种窃窃私语之中,体会到了某种保密工作的刺激感,他有些兴奋的问司空,“你是不是懂契丹语?”

城门口的时候,他注意到司空一直很留意车夫与那个守卫头领之间的对话。

司空觉得这种事也没必要瞒着他,就点了点头说:“我十四岁的时候跟着庙里的师父们来莫州。最初是给师父们打下手,帮着给伤员治伤。后来有一次去接应一批从真定府送过来的药草,结果遇到风暴天气,在易州那边迷路了,跟着一伙儿辽人一路往北走,一直游荡到了新州附近……”

李骞睁大了眼睛。十四岁的半大少年,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草原上游荡,周围还都是敌人……

想着想着,李骞又开始心疼了。

司空却不当回事儿,笑着说:“在那以前,我都不知道辽人也信佛,他们对师父们可尊敬了,以为他们是来北地宣扬佛法的,有了好吃的都先给师父们吃,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司空是一个智商很高,而且学习能力极强的人,朝夕相处几个月,足够让他学会用同样的语言跟他们沟通。遗憾的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文盲,本身也不识字。所以司空这门外语就学成了瘸腿。

再后来局势紧张,司空也上了战场,九死一生地回来了。等他回了西京,作为一个衙门里的底层小吏,也没有条件去学习契丹的语言文字了。

如今形势紧迫,也不是一个合适的学习深造的时机。司空觉得,要是能有机会让他接触接触刘长史就好了。

他听说辽人有些部落之间的语言会有一些不同,也不知是真是假。只从城门口几句简短的对话来判断,差异还是有的,只是并不明显。

司空琢磨着,还是要找个机会与刘长史接触一下。

除了了解一下有关契丹语言方面的问题,顺带着也是找个合适的机会近距离的探一探刘长英的虚实。

第177章 钉子

司空转天一早,就递了帖子拜访刘长英。

他递的是李骞的名帖,这也是李骞的要求。

刘长英很快传话,请他们师徒过去。

李骞让人跟戏班的人通了个气,最后去见刘长英的人除了他们师徒,还有四个戏班的老板。

初来乍到,他们也都急于多了解一些辽国方面的情况。

刘长英接待他们的地方,是刺史府前院的公房。

司空注意到辽国在很多方面都与大宋相似,大到官职结构,小到穿衣打扮,就拿辽人的公服来说,也与他们相差不多。尤其当他们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来跟他们交谈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了。

“我国制度与贵国略有不同,”刘长英让手下送上茶水,文质彬彬的开口说道:“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说到这里,他大约也想到了,他们曾经的“南京”幽州,如今已经被凤家军给抢回去了,一张斯文的脸顿时扭曲了一下。

司空,“……”

百余年前,后晋石敬瑭拱手将燕云十六州送到了契丹人的手中。因为十六州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其他的文化活动都要比契丹内部更为发达,所以当时的契丹统治阶层对于这一地区非常重视,设立了幽州为南京,而将原来的南京辽阳府改为了东京。

燕州收复,于宋人来说自然是大好的消息,当时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也确实由朝堂到民间引发了一波欢庆的热潮。

但此时此刻,对面坐着一个辽人的官员,这话题就稍稍有些不那么自在了。

李骞在旁边咳嗽了一声,轻声提醒,“我们承蒙贵国使臣相邀,只为交流技艺而来。我们带来的,是国中最新的戏文、曲谱,与国事无关。”

刘长英也很快摆正了表情,打着官腔说:“如今皇上还在中京,刺史大人会上书与鸿胪寺商议,然后再确定诸位的行程。”

司空与李骞对视一眼,问道:“那我们就在顺州等着?”

刘长英点头,“顺州也有不少值得一游之处,几位正好走走看看,也不枉千里迢迢来一趟了。”

说起这个,大家的表情就都缓和了。

见谈话的氛围足够友好,刘长英就提出要派手下的主簿去给他们上上课,讲一讲辽国宫廷的礼仪、风俗。

这种事大家也都觉得理所当然。毕竟在西京的时候,要进宫表演,内侍省也会安排宫里的教习来给伶人们讲一讲规矩礼仪。

司空趁机提出要求,说想学一学契丹的语言,了解了解契丹的历史。

刘长英并没有想太多,反而表现得挺高兴。一直以来都是辽人追着学宋人的东西,诗词曲艺什么的,难得有个宋人想主动了解他们的文化。

至少这种态度还是很有诚意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