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科举路(236)

作者:无根的蓬莱 阅读记录

但是这个人胜在识时务,能够看得清风头,他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便是将皇上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皇上的邸报下发之后,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动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像他动作这么快,动作这么及时,动作做得这么好。

要说山北省也不算特别富庶之地,虽然比辽东或者是西南蛮夷之地要稍好那么一点,但是比起江南来说,府衙里的财政状况也不算特别好,也不算是能拿得出非常多钱的府衙。

但就是在这样的府衙之中,沈章留大人却举全府之力,积极的去推广两种新农具。更是以皇上的命令为先,认真贯彻执行皇上的命令,这一点却就十分难得了。

作为皇上,有些时候对于官员的贪污腐败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不能让所有的官员都变成圣人。

但是这些官员贪了之后要为百姓做好事,不能让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同时皇上从上面发下来的要求需要他们认真的做,认真去贯彻执行。

沈章留纵容有千般万般的不是,他的人品也不算特别好,还是有些贪污或者是打压别的官员的这种不正当的行为,算是一个人品不好的官员。

但是他既然能这般将皇上说的话放在心上,将皇上邸报里的要求做在实处,那他就是一个很有优点的官人。

“媚上”的下属从来都不会让上司讨厌的。

监察御史问完季兴邦这些之后,也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再去找了其他的人打探,或者去茶楼里听一听,大家对府君大人、对临汾府各位官员的评价等等。

一段时间之后,监察御史却发现竟然有从辽东、江南来的人不远万里来到山北省临汾府学新农具的应用。

原来这些人都是季兴邦的同窗,他们之前到了外地去做县令,那个从辽东来的县令是曾阳夏,而那个江南的县令则是时穆宁。

其实曾阳夏是很想和季兴邦一同研究这两种新式农具的,他也不吝惜这些钱财。

只可惜的是辽东离山北省太远了,当时季兴邦同时给他和宁王殿下写了信,但是宁王殿下给的银子让他已经把东西研究出来,朝廷这边都已经下发邸报了,而曾阳夏那边直接看到了朝廷的邸报,也没有了给他投钱赚取功劳的机会。

但是曾阳夏夫子二人也算是骨子里都带着生意人的本性,他们觉得这些新农具非常的好,便不远万里派人到山北省临汾府这里来取经。

虽然朝廷的邸报上公布了季兴邦的水车制作图纸,以及曲辕犁的制作图纸,但是工匠们看图纸再研究需要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可能会做错。

但若是将工匠直接领来山北省临汾府这里找季兴邦和工人学,那就绝对不会错了。

于是曾阳夏父子合计了一下之后,由曾老爷拉了一只商队,拿了好些钱财带着好些工匠到临汾府找季兴邦。

相信以曾阳夏和季兴邦的关系,季兴邦绝对不会拒绝帮助他们的。

同样已经做了县令的时穆宁也是这么想的,他在江南那边虽然县衙里银子多,但是他能做主的地方却非常少,好些富户都是有关系的人,做官致仕回乡的大户人家太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在那边什么也不是。

收到朝廷的邸报和季兴邦寄来给他的图纸以后,时穆宁就已经在江南那边学着制作和推广新式农具了,但总有一些觉得不太成熟的地方,所以他也派了人不远万里到山北省取经。

两支队伍来的时间差不多,季兴邦自然好好的招待了这两支队伍,认真的将自己制作和推广新式农具的各种经验完全交给他们,一点都不藏私。

甚至山北省临汾府的工匠们、手巧的农户们在做完了自己家里的两样新式农具之后,忽然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

现在临汾府中所制作的两样新式农具虽然已经饱和了,但是外地并没有饱和呀!

他们完全可以多制作一些农具,拿给商队去外地贩卖,这样可能挣不少的钱呢。

远的不说,就拿近的来说吧,现在辽东和江南等着两只商队,正一边让工匠学着制作两种新式农具,一边买现成的呢,那可是来者不拒,见了就收。

想一想大景朝有多少府多少县?这两个县以外自然还会有其他的商队过来买新式农具啊!

那还等什么?大家赶紧动手做新式农具呗。人家这两个商队走了,其他的商队又会来的,春耕之后正是农闲,这是做新农具的好时节呀。

于是这个农闲时节,临汾府的百姓们只要有点手艺的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觉得日子真的好,太有盼头了。

监察御史也将这些看在眼里,将这所有的事情全都写到了折子里。同时他也很注意保密工作,在回京之前也没让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大人知道他跑过这一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