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馆儿[美食](68)

作者:余森森 阅读记录

旁边人提醒,“一日三餐。”

“对,一日三餐,我们和她约定好来中国找她。”

唐志国明白了,“噢,快进来,进来,你们从这么大老远赶过来啊?”

老外两手一摊:“没办法,想念中国的美食,还想看看中国的大江大河美好山川,这里是我们的第一站。”

“这么远过来真是不容易我帮你们叫小稀出来。”

“不用,她在忙我们不打扰她,这里有什么吃的吗,我们想先吃点东西。”

“今天的特色菜是茶树菇鸡丝汤面,凉拌牛肉,我们这里还有红烧肉,萝卜炖牛肉,清炒时蔬,酸辣土豆丝……”

“苏轼,我想我们可以点两个特色菜,多了吃不完浪费,虽然我都想吃。”

“陶渊明,我要吃那个什么菇什么汤面!你还记得Miss唐做的云吞面吗?我太想念那个面了!”

“OK,那就点这个,还有凉拌牛肉。”

旁边有两个小姑娘在笑:“他们的名字也太搞笑了,一个叫苏轼,一个叫陶渊明。”

“对啊,怎么不叫李白和杜甫啊。”

苏轼和陶渊明看看周围没有空座位,唐志国还没开口,两个小姑娘欲开口,已经被人抢了去。

“来来来,坐我们这桌吧,我们这桌还可以挤两个座位。”

第58章

◎炖南瓜◎

苏轼和陶渊明也不客气,拎着两个凳子就往那桌去,不断用奇怪的语调说着谢谢谢谢。

老李因为这两个老外刚刚说的非常爱中国,爱中国的山川和美食,对他们印象非常好,他给他们俩的杯子里倒好茶:“来,渴不渴,先喝点茶,这家的茶也不错的。”

“谢谢,谢谢。”老外把茶接过去时还托着杯底,老李眼尖,尽收眼底,印象上更是成倍加分。

“你们打算在中国待多长时间?”老李问。

陶渊明说:“我肯定得在这里待三年,因为我报了这里的研究生。”

老李是小学老师,一听‘研究生’这三个字就很喜欢,爱学习的人到哪都不会差,问道:“在哪个学校读研究生啊?”

“QH大学。”

“这学校好,QH大学可是我们这里排名第一的学校。”老李很激动,竖起大拇指,“你毕业了要是在我们这里找工作,那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陶渊明说:“这我无所谓,我只学我想学的,至于工作,随意,我不会想那么远。”

老李对这观点可不敢苟同,他认为不为找工作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他又看向苏轼。

“我不知道,”苏轼说,“我主要是来这里旅游的,也许玩够了我就会回去。”

老李一听,虽说爱旅游爱大自然是好事,可年纪轻轻不上班光想着玩怎么行,不靠谱,这些外国人还真是及时行乐。

“你那边的工作怎么办?他们允许你请这么久的假吗?”他问。

苏轼喝了口茶,云淡风轻地说:“我辞职了,我之前在银行工作,收入还不错,可以支撑我玩几年。”

老李连带着他老婆王英的眼睛都亮了,两人都是小学老师,女儿也在国外做过两年交换生,知道在M国银行工作是非常吃香的,绝对的高收入群体,必须得是名校毕业,一般人都进不去。

他们上下打量着苏轼,嘴角微微上扬,一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的样子,辞就辞了吧,有这能力,在国内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这两口子对苏轼和陶渊明都很满意,对苏轼更满意一点,女儿又是教英语的,别提多般配了。

他们女儿今年已经二十七了,还没有带男朋友回家,可把他们急坏了。让她相亲吧,她觉得相亲的男的都是没有主见的,拒绝相亲。让她自己找吧,她是高中老师,周围女的老师多,也不好找。

关键是女儿现在还抱着幻想要找高高瘦瘦的,高鼻梁的,还要热爱生活的,不能太现实的,这眼前不就有一个嘛,可遇不可求啊!

而苏轼和陶渊明这边,完全不知道这两口子的意图,只以为是他们热情,因为江说中国的大爷大妈们都非常热心,逮着谁都喜欢跟人唠家常,江特别强调这是中国的文化之一。

“你们一个人过来,女朋友放心吗?”王英试探着问。

“我没有女朋友。”

“我也没有。”

老李和王英哈哈笑:“那你们既然这么喜欢中国,有没有想过找个中国女朋友?”

苏轼说:“我都可以,就怕人家女孩子不同意。”

陶渊明想了想说:“听说中国的女孩子都喜欢会做家务的男生,我生活上比较白痴,如果他们不介意,我非常愿意。”

王英甩甩手说:“欸,做家务都是可以锻炼的嘛,哪有人一生下来就会,我们这里现在都是分工,哪能让男孩子一个人做。”

“房子租了吗?”

“还没呢,今天刚到酒店就来这里了。”

“是打算住酒店还是租房子,我们家刚好有房子出租。”

张家梁将两碗面和凉拌牛肉端上来,老外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过去了。

“Oh my god!”

“Oh my god!Oh my god!Oh my god!”

“这一定超级美味!”

“又发现一样中式美味,我简直太兴奋了!”

苏轼去夹面条,因有段时间不拿筷子,用筷子技术有点退步,面条滑溜了下去,他又笨拙地夹起一筷子,白白的,有点粗,但仔细看宽度又不一样。

“哇,陶渊明,我又发现一种面条,这面条和云吞面的面条完全不一样!”他吸溜了一口,满意地点点头,“嗯!这个面条更呃…slick怎么说?”

“滑?”

“对对对,我更喜欢这个!”

“我觉得各有各的不同,我都喜欢,这个面和云吞一起吃我无法想象,那个面放这里肯定也不合适。”陶渊明仔细思考了下说,他喝了口汤,夹了两根茶树菇,“只有这个搭配是最合适的。”

旁边的老李忍不住插话:“我们中国的面条种类有上千种,可不止这两种。光是面条的形状就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圆的扁的,还有干挑面,汤面,打卤面,油泼面,烩面,干挑的就有几百种料,汤面的汤底种类更是多得数不清,打卤面的吃法最讲究,油泼面放点蒜泥,撒上辣子再热油一浇,那真是香到灵魂都要抖三抖。要说我们中国的面条,跟你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清。”

苏轼和陶渊明听得非常认真,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的点头,“那不是每天吃可以连着吃好几年不重样的?”

他们想起自己国家的面条,千篇一律的意面,只不过形状不同,酱汁也就那么几种。

“每天吃那哪受得了,我们这里不同地方主食都不一样。北方人喜欢吃面条,馒头,包子,玉米碴子粥,南方人喜欢吃白米饭,比我们更南方的,喜欢吃米粉。”

“Oh my god,这次真是来对了!”

“听到这些我真想永远留在这里,把中国所有的美食都吃遍。”

王英适时说一句:“别聊了,快吃吧,面条久了会坨的。”

两老外撩起袖子,动起筷子,“来吧,让我先把你解决掉。”

“来吧,即将开启我中国美食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苏轼看着眼前这一盘红油油中带点青绿的凉拌牛肉,红色能激发全世界人类的食欲,他食欲大开,不过这么多油又有点望而却步,最后自我暗示,不能在万里长征第一步就退缩了,得勇敢跨出去。

不吃不知道,一ᴶˢᴳ吃彷佛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油越多才越香呢,原来牛肉还有这种吃法,一定要把这些全部讲给M国的朋友听,让他们看到吃不到,馋去吧。

两人吃得热火朝天。

“我这两个月哪儿也不去了,先把这里的吃遍再说。”

“两个月之后你可要忙于学业了,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出来探索美食了,我读研究生期间可是很忙的,完全没有玩的时间。还是趁这段时间多去几个地方吧,这家店的美食我帮你吃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