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黑科技专利暴富了(327)

作者:咬棒冰 阅读记录

黛笠:“那行,宣传的事就交给你们。”

他们又兵分两路,黛笠带着邬雪霖检验土壤和水质,调整机器适合的参数。

而关弘厚则转头就联系了认识的媒体。

他特意选了家影响力大,且权威的平台,专门做深度新闻报道的栏目。

栏目组拍一期新的节目需要时间筹备、排期,本来他们的安排很满,近期是抽不出来拍的。

但好巧不巧的是最近三清河的生态问题上了热门话题,探访三清河正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即使关弘厚没打这通电话,他们也会安排人在近期前来调查。

双方想到一块儿去了,他们也愿意卖关弘厚一个面子,当即决定分派一支拍摄小组,去三清河实地调查。

第二天关弘厚和老康就接到了电视台的人。

电视台不愧是专业的,来之前他们提前做好了功课,初步了解了当地的大致情况。

他们常年做深度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新闻的真实性,真实的反应社会问题,比在网上曝光的个人博主客观多了。

来到三清河,他们就找到了河堤边上隐蔽的涵管,涵管口还淌着尚未完全干涸的黑色污水。

涵管的方向对准着远处的村庄。

而村庄排污水的地方,离DL的工厂已经很远了,约莫有十公里。

工厂那边也有涵管,电视台去拍摄的时候工厂的涵管正在排水,不过其水质和村庄排放的污水有天壤之别。

DL工厂排出的水有轻微的浑浊,但大体是透净的,也没有难闻的气味。

关弘厚作为负责人,还特意出境解释:“我们工厂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一向严格遵守国家的排放标准,从来没有偷排偷放,你们现在所见到的排放情况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排放标准。”

拍摄完了三清河,节目组终于开始进入村庄了。

他们全程是以暗访的形式进行拍摄的,当地的做垃圾生意的村民完全没发现他们是记者,骄傲的向他们介绍当初垃圾生意的红火,多少人靠着垃圾生意发了财,修起了房也买了车。

村民们还给记者演示了他们冶炼提取贵金属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详尽的介绍了。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采访了一部分村民。

当被问及有没有考虑过环境问题,每个村民们都有各自的观点。

“环境再好也不能当饭吃,以前我们这儿环境是好啊,绿水青山,但那个时候我们穷得吃野菜树根,过年也吃不上一回肉,从小到大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就连结婚都是给人借的衣服。我们现在能住上好房子,能吃得上肉全靠这些垃圾,我们要是不干了,喝西北风去啊?”

“你们说垃圾处理污染环境,那还不是因为你们城里人制造了太多的有毒有害垃圾,你们不制造垃圾,我们这里哪儿会有这么多的垃圾,来批判我们的人问问你们自己,你们究竟有多环保?你们君子远庖厨,是环保人士,我们屠夫罪大恶极,是环境的凶手。”

“我们这边都已经算好的了,你们城里人是没去看垃圾处理厂,那边才叫臭气熏天,方圆十几里都没办法住人。”

“我家可没有直接排放污水,都是装在罐子里处理过的,偷排偷放那是别人家的事,跟我家没关系。”

“全国上下每天要产生多少垃圾,有多少电子设备被淘汰下来,你们计算过没有?这些垃圾总得有人处理,不是在我们这里处理,就是别的地方处理,我们牺牲自己的地方,处理全国的电子垃圾,这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连续三天的走访调查,记者们的暗访拍摄结束了。

期间他们把大量的视频素材发回了台里,台里的后期正在紧锣密鼓的剪辑。

来到当地的记者暂时还没打算走,他们从关弘厚的嘴里得知,DL公司好像准备治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当地一片蓝天绿水。

关弘厚希望记者们留下来见证村里的环境变化,并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幕。

有如此好的拍摄题材,台里和记者们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记者们传回去的素材,电视台那边也在最快的时间内剪了出来,并且在20点黄金档播出,网络平台上也同步更新了最新一期的节目。

严肃的社会新闻和博主的业余曝光视频有着极其鲜明的区别。

该社会新闻把三清河的详细情况调查的明明白白,三清河名字的由来,上游来自哪里,下游汇入何处,污染范围有多大,水质检测结果如何,污染源又有几处……

一系列的问题都能在该节目中找到答案。

节目内容不歪曲不站台,客观公正的曝光了三清河变成“三污河”的具体原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