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背后的腹黑质子(119)

作者:安随缘 阅读记录

“陛下对臣这般信任、这般赏识,治国、兵马、出征陛下从不疑心。对老丞毫无猜忌,自古难见。臣方能得以施展才华,造福百姓创一个安稳盛世。当世大能何其之多?有几人能被人寻得?建下功业?老丞哪有功绩?都是陛下信任。”王丞相已经是将死之人,说话都是免力为之,又停了一阵,方才能继续说下去。

“陛下是自古少有的仁君,臣怎么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的辅政,如临深渊般的谨慎,时刻为陛下照看好这大魏江山,保百姓安宁康乐。”

此言一出,两人皆是涕然。从陛下还是东林王起,这位老丞就辅佐自己,宫变之时生死一线,也愿誓死追随,这般的信任是坚不可摧的。

十几日内,陛下两次来丞相府探视,王丞相人之将死,心里还是陛下,还是疆山稳固,还是百姓安乐,仍不忘叮嘱坐在榻边的陛下。

“陛下,千万不能起了攻打长江以南的念头,南朝现在上下齐心,铁板一块。反倒是魏国国内势力纷杂,打下来的地方人心未必真心归顺,一定不能自己挑起战争,发生内乱让人有可乘之机。”

“朝堂上,一定要铲除鲜卑、羌族势力,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观他们绝不会久居于人下。陛下仁政,认为不该猜疑忠良、无故诛杀武将,陛下是仁德之君,但是未必人人都是仁德之臣,陛下定要防着他们……”

而后再也无力说下去撒手人寰,这位陛下及其欣赏、无比信任、极度仰仗的重臣,就是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忧国忧民忧天下的臣子,终是驾鹤西去,终年不过49岁,为了陛下、为了魏国、为了天下百姓殚心竭虑、熬的油尽灯枯,才会这般早早去世。

陛下为此多日罢朝,百官都不用上朝议事,父皇这样一个勤勉政事的人,也会因为太难过而无法上朝,可见其痛苦。要求以皇家规格安葬丞相,陵寝之大占地面积之广,陪葬物器之多。

自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提出薄葬的概念“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就是说葬的时候放点衣服就行了,不要放贵重物器。

当世已经开始普及厚养薄葬的丧葬制度,生的时候让他过的好,死后不陪葬太多金银玉器,但是父皇不愿意,将各国收缴的战利品、陪葬入丞相墓中,并赏赐无数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于王丞相家人,并亲自参与了王丞相的装殓、入棺。

陛下、皇后、皇室宗亲、所有文武百官一律参与吊丧,一个臣子一生能得到这样的信任、这样的尊崇,历史上这样的臣子都是极少的,父亲就是用这样的信任对大臣、这样的仁政治天下的。

父皇赐丞相的谥号为“武”、武,威强睿德曰武,刚正理直曰武。

时光过的很快,白驹过隙一般,这五年里,玉珩听了王丞相的话,韬光养晦、谨言慎行,彻彻底底成了朝堂上的孤岛,再没有人能与他亲近。哥哥对他的防备依旧,但是因为已无战事,玉珩也没未再领兵,没有再得到殊荣,与哥哥的关系也能安然无事、略有冰释。

五年间,父亲一次一次的提起要玉珩娶妻,终是不愿,父亲送了许多的美妓、娇妾统统塞进宁安王府,因为是父亲送的,玉珩也没有办法只能收进府中。

几年过去终没有得个一儿半女,慢慢也就算了,觉得这个儿子怕是有啥隐疾?专门安排了御医给他诊治,也没诊治出个啥结果来。也就再不提此事了,算了他想干什么干什么吧?

玉珩觐见,要升苻北荣为荆州刺史,陛下就知道他下一步是要升拓跋楚燃为代州刺史。如今魏国强盛、国富民强,偌大的版图上,偶有叛乱也会快速镇压形不成大战;偶有灾荒,现在国家版图这么大,各地可筹集粮食救援,人民虽不说过的锦衣玉食,但也丰衣足食、生活安乐、山清河彦。已是天下大乱后最好的日子了。

长江以北只有一个国,国泰民安。魏家铁骑兵强马壮,所以也不担心拓跋楚燃会有异心,丞相故去也无人阻拦,故任命拓跋楚燃为代州刺史,听闻他官声良好,将代州管的安定、祥和,陛下想怎么也是我这个儿子带出来的人是该如此的。

玉珩之前有给楚燃写过书信,偶有回之也是寥寥数语,不在长安城中也做不到送他人世繁华,只是见到精致之物就会收集起来送去楚燃那,一入冬就有御寒之物送往代州,楚燃也只是略表感谢,下人带话回来“楚燃并不缺此些,请宁安王勿放心上”。

玉珩也明白他终是放不下过去的,便常常写信于苻北荣,经由驿站送至代州,后来苻北荣升迁便也再不知楚燃的情况。只知代州治理的很好,风调雨顺、人民称赞,终不愧我教了你这许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