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四合院小夫妻(17)

作者:夏端 阅读记录

叶萱险些呛到:“我真不是你妈妈。”

我还不想当妈……哭。

第9章

清晨6点半,闹钟一响,叶萱准时起床。

刷完牙,倒了热水瓶里的水洗脸……挎着包正要开门出发时,躺在沙发榻上还没起的男人开口了:“不带点儿喜糖去厂里?”

叶萱:“对哦。”

躺着的人侧转了一下身子继续睡,慵懒无比。

叶萱寻了个塑料袋,蹲下身从柜子里抓喜糖,随口问他:“那你今天打算做什么?”

心中憋笑吐槽:当街溜子?

向勉纹丝不动懒洋洋道:“赚钱啊。”

叶萱诧异地瞄了他一眼,疑惑:“赚钱?打算怎么赚?”

懒音传来:“先去街上看看。”

“哦。”

那不还是当街溜子么……

“行,我先去上班了。”

叶萱只做过家教,没上过班,更没进过厂,虽有些好奇,但更多的是忐忑。

只是一出屋子,几个叔叔、婶婶全都步履匆匆地从各个房门走出来,准备去上班。就连昨天吵架的四叔四婶也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结伴出行,四叔还骑自行车载她。

那一刻,叶萱突然觉得,自己现在有份工作做着,还挺踏实。虽然不知道在厂里工作是什么状况,会不会很难,自己会不会适应不了,但怎么着也要坚持做完这一周,领到工资奖金过个好年。

她在路边买了包子豆浆,吃完再挤上一辆公交车……

她要去的地方叫华美制衣厂,老板是个本地人,有富裕亲戚在海外,借了他钱开厂。

制衣厂的本质是一个私营企业,然而这个年代,私营企业的发展还没得到认同,许多私营企业主便向集体或国营企业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挂名取得非私营的名义赖以生存,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戴“红帽子”。

华美制衣厂便是如此,挂在一家国营纺织厂的名下,交点管理费,但实际管理与之无关。

80年代,国家要进口许多先进设备,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因此搞出口创汇的工厂还是很受支持的。华美制衣厂依托海外关系,能拿到一些国外订单,虽然工厂规模不大,但这两年效益很不错。

公交车上的乘客很多,叶萱在拥挤中下了站,需要再走一小段路才到。匆匆前行时,身后有人喊着:“叶萱,等等我。”

扭头一瞧,一个牙齿很白的年轻姑娘朝她笑。

“早啊,建英。”叶萱下意识地喊出了她的名字。

丁建英不怀好意地笑:“恭喜你啊,新婚大吉!”

叶萱十分平淡:“其实,也没什么可喜的。”

“嗐,可别这么说,怎么着你对象家里有个四合院,不比你挤在小平房里强百倍。”

叶萱没回应这个,从挎包里掏出了喜糖:“吃糖吧,抓多点。”

丁建英美滋滋地抓了一把喜糖:“谢谢啊。”

她们两个人平时相处比较多,说话也聊得来,既算工友也算朋友。

*

工厂租了一栋两层的工业小楼,围了起来,门口有个传达室。

叶萱在传达室找到了自己的打卡硬纸,她还是第一次用这种老式的打卡机,感觉有点儿新鲜。有样学样地把纸插进打卡机,咔嗒一声,上班时间印在了今天这一栏。

厂房二楼是会计、管理、销售之类的办公室,一楼是设计制作区域。

一进一楼厂房,叶萱被震撼住,偌大的一个通间,满眼都是凌乱不堪的布料、衣服,或在地上,或在桌上,堆成座座小山。

细细观察才知,“流水线”主要分成三个区域:裁床、梳织、尾部。

裁床处会专门把布料按制版裁成需要的样子;梳织部也就是缝纫部,把裁好的布料按需求缝合;尾部也就是验收、打包的地方。

梳织区域有几十个车位,都是缝纫机,有工业缝纫机,如平车缝纫机、冚车缝纫机(冚读音同‘砍’)、打边车、人字车……也有老式的人工缝纫机。

原主便是梳织区踩缝纫机的好手,什么缝纫机都操作自如,不论是最基础的单针式的平车缝纫机,还是用三针式的冚车缝纫机缝制袖口、下摆……她都操作得十分丝滑。

不少同事跟叶萱打招呼,叶萱拿着一袋子喜糖,见人就给一两颗,大家都接过糖,说说恭喜的场面话。

组长黄丹一看到叶萱过来,就像见到了救星一般。

“赶紧的叶萱!”

叶萱:“组长,吃喜糖。”

“喜糖咱可以放着慢慢吃,你请假的这两天,冚车就像没人驯服得了的野马,他们做出来的荷叶边都不漂亮,要是被验收不合适就完蛋了。”

叶萱:“……”

“有这么夸张吗?”

“一点儿也不夸张,你赶紧把糖分了,去冚荷叶边下摆。”黄丹催促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