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灵泉回村种药+番外(365)

作者:村里的一枝花儿 阅读记录

“这……”张清让觉得自己往后都没法正视花玉米了。

“哎呀,一个叫法而已,忘掉忘掉。”乌桃笑着带她往前走。

峡谷的河段像一个倒过来的葫芦嘴,深山的方向狭窄,湍急的河水将出口两岸冲刷成浅滩,四周全是鹅卵石,十几架大小不一的水车就竖立在前方,画面十分壮观,很多游客赤脚踩进浅滩拍照。

下面人太多,乌桃问张清让想不想下去玩会儿。

“算了,先去那边看看。”张清让指了指木薯地后面的大鱼塘,周围有竹林,还有菠萝,土壤是半沙半红土的。

乌桃听说有人在这边的鱼塘养河蚌。

“那边有什么好看的。”

“随便看看呗,还是你想下浅滩捡鹅卵石。”她发现桃桃很喜欢外表光滑的石头,之前还送过她好几颗,现在还摆在家里的书房。

也就这里的鹅卵石最多,要么就只能进深山去捡。

“不捡了,拎回去很重。”

不是不想捡,是怕重,“我来拎。”

“捡来放哪啊,”乌桃拍拍自己的衣服,“连个口袋都没有。”

“摘几张大叶子包着。”

“……”不至于为了几颗鹅卵石就这样,“先去鱼塘那边看看是不是真养河蚌,那天谁跟我说来着,忘了。”

“小小她们。”几个小姑娘结伴来看大水车,回去当晚就说谁家专门养河蚌来要珍珠。

乌竹河有很多野生河蚌,每年都有人捞到面盆那么大的,一个这样大的河蚌能开出五六颗指头大小的珍珠。

以前只知道珍珠能做首饰,去年小医馆收珍珠磨粉做药,村民才涨了见识,原来珍珠不仅能磨成粉治病,还能当面膜敷脸,就有不少村民动了心思,开始养殖河蚌。

乌桃挺乐意看到村民们的这种变化的。

她们过去的时候这口大鱼塘的承包人也在,正撑竹筏捞河蚌观察生长情况,这是从河里捞的野生小河蚌进行集中养殖,这种也不失为一个办法,省了笔买苗的钱,水源相近的野生苗也能更快的适应鱼塘的环境。

“阿叔阿婶,你们养了多少河蚌啊?”乌桃站在岸边问道。

正忙活的夫妻俩闻声抬头,“是桃桃啊,今天怎么有空到这边来,”两人撑杆将竹筏靠岸,提着的水桶中有几个巴掌大的河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五彩斑斓的色泽,“也没细数过,估摸千八百上下,都是这么大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养出珍珠,我们还撒了不少小石子进去,珍珠不就是石子变的嘛。”

这个乌桃也不是特别清楚,只知道是砂石,“要是没把握可以到村委会问问,请个这方面的专家来看看,给点意见,我听说这附近不止你们一家养河蚌,其他人养的怎么样?”

“放进去的大部分都能活,有的不知道怎么回事,第二天就死了,臭了,其他人的也这样,”说话的是阿婶,她丈夫是个木讷人,蹲在竹筏上没吭声,阿婶颇为讨好的笑了两声,说,“我们也想去找村委会,可又不认识人家,乌夏林马上就不干了,我们也不知道该找哪个说才管用,桃桃,你替我们问问呗,你跟那些人常打交道。”

“村委会有专门的接待处,村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去那里问,会有人把你们的问题上报,不用担心不认识人就办不成事的。”旁边的张清让出声。

阿婶尴尬道:“我们还是不太敢去。”

虽说现在同一个村,但靠近峡谷这边的村民原先属于外村迁进来的,不姓乌,平时也不太往村中心去,跟那边的几户人之前还闹过矛盾,村委和族老来调解的时候也是帮那几户人,只因为人家姓乌,是地地道道的乌家庄人。

阿婶没细说,只是提了几句,可能顾忌着乌桃也姓乌,怕说多了惹她不高兴。

“宗族观念依旧是个严重问题。”跟阿婶聊完,回到这边了张清让难得皱一次眉头,削弱桂区各地方宗族势力的工作一直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在进行,不能说没有效果,只能说效果不是很理想,达不到她预期。

“几千年来的文化了,一朝一夕很难改变,你也别太着急。”

“这个文化不破,发展工作很难搞起来,光是这帮族老就足够让人头疼。”

“是啊,不过这种事也有好有坏。”

“嗯,”张清让叹气,“不说这些了,人少点了,我们下去捡鹅卵石。”

作者有话说:

隔一段时间回去看觉得自己写得不错,有时候又觉得这写的什么破玩意儿,啧,脑子这种东西,很难评。

第164章 我想保护你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眨眼就过, 在盛夏来临之前酒坊也修缮好了,黑瓦青砖的院落有半边藏在结满串串红果的荔枝树后面,长在旧村址的荔枝树是乌家庄最早的母树, 很多村民家现有的荔枝树都是从这些母树嫁接过去的,而且这些母树还不是黑叶荔, 而是桂味, 听村里老一辈人说黑叶荔还是从别的地方挪苗回来种的。

上一篇:七年止痒 下一篇:山川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