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606)

作者:大猫追月 阅读记录

“听说村里的童生要去沥州进修,越王把路费和食宿都包了,说进修回来了能去衙门找工作。”

“前头那个姓辛的造反,西四郡的郡衙和县衙官吏因为支持他造反被悉数赶下台,各个衙门好多空缺都在招人,但第一个条件就是得识字。”

“可惜啊,但凡我认得一百个大字,我也要去进修,看着别人找到好工作,真是眼馋得很。”

“咱年纪大来不及咯,只能让家里小的去念书,将来也能多点机会。”

“哪有银子念书啊,还不如在家帮忙做点事。”

“你没听那念邸报的人说了吗,像咱们这些年纪大的就去上扫盲班,每个月会有□□下乡免费教,孩子们就去学堂上学,咱们村头眼下正在打地基那几间就是村里的学堂,越王出银子建的。”

“是学堂呀,我还以为是祠堂。”

“你呀你,天天就是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没救了。”

“可学堂的夫子要收束脩,咱还不是得给银子?”

“不用,夫子的工钱都是越王官府发的,咱家孩子去学堂念书,一年只需交二十文钱的课本费,自家带饭,其他的就不用花什么银子了。”

“呀,一年才二十文钱,那得送呀,眼下识字的去衙门或是作坊找工作,一个月都一两了,若是做得好,还不止这个数呢。”

“可惜,我家没有男娃娃,不然我也送去。”

“又一个耳聋的,都说女娃也上学,你们不知道吧,听说辅佐越王的人,有一半都是女人。”

“竟有这回事,那我得送我家大丫和二丫上学去——”

……

不只百姓爱传阅邸报,最近的商户们也爱人手一份。

除了以上几个板块,沥州日报会附带登记着近期即将出海的船队,什么时候出海,要去哪个国家,还有多少个空舱,官府的货单还缺什么。

商人们只要盯紧了这些,他们也能搭上海贸这条线。

尤其最近海贸公司发出招商公告,要进五万匹的丝绸,惹得商家们四处打探。

沥州不盛产丝绸,可扬州有,益州也有,只要组一支马队从桑农手中低价收购过来再卖掉,也能赚点差价不是?

又听说船队要往暹罗方向,听说那边有一种叫做棉花的东西,从天竺传过来。

据说这个叫棉花的东西,柔软、透气又保暖,而且还便宜,又容易加工。

如今的大焱国,百姓的衣物主要是用动物皮毛、麻布、丝绸等制成,但动物皮毛不易获得,丝绸又贵,老百姓也穿不起,至于麻布,在舒适度和保暖性方面又太差了。

若是能引进这个棉花,做成衣服棉被售卖,必定也是能大赚一笔。

商人们心里的算盘是拨了个上上下下。

苏韵等人也乐得见到这样的景象,遂命令出版社再另外出一份邸报,叫做沥州商报,专门刊登与商业有关的信息和公告,同时成立商部,苏韵亲自管理这个部门。

早之前苏韵和秋梦期还构想过要如何像郑和下西洋那样,往印度甚至地中海方向出船,希望能引入一些亚洲地带所没有的物种,比如玉米、土豆、棉花、辣椒和南瓜等高产的作物,只是精力有限,一时候也组织不起人手。

不过眼下刚把消息发布出去,商人就蠢蠢欲动。

她们也不是说全倚靠这些商人就能把这些作物都弄回来,毕竟这些商人实力还没达到那样地步,还是得以国家名义来组织海贸等航海计划,不过有商人参与,她们只要提供船,提供舱位,提供保护,商人们就能发挥趋利的本质,想方设法搞到这些物种带回来。

如果商人能把物种带回来,苏韵愿意再给他们一大笔银子作为奖励。

只要这些利国利民的高产作物进入国内,谁带回来的还不一样。

苏韵和秋梦期也发现,只要提供足够宽广的平台,舍得让出部分利益,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

赵蕊来沥州,几人聚一起吃饭。

吃饭的地方在天香楼的分店。

虽说苏韵对外宣称是越王,可几人底下该是怎样处还是怎样处,不过当着秋苏二人的面,其他人还是稍微有一点拘束,玩笑还是开,但也不能拿这两位开。

当然柳月如除外,都是来自一个世界的人,她对秋梦期和苏韵的态度,可没有其他人那样的恭敬。

钟淑娘进包厢比较晚,七个人坐了个小圆桌,除了戴燕还没到,其他人都齐了。

只有赵蕊身边还剩两个位置,一边靠近柳月如,一边靠近张嫣。

钟淑娘看着争面无表情地低着头嗑着瓜子的柳月如,踌躇了一下,最后选择了坐在靠近张嫣那个位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