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春归+番外(2)

作者:枕宋观唐 阅读记录

汤丞相是这么说的。

他说,此时不宜封禅泰山。虽然东边的“安素之乱”解决了,但是西边和北边还有图勒呢!图勒这些年不太平,尽管大魏和图勒之间有盟约,但是现在的图勒分裂成南北两个,且南图勒王和北图勒王都是乱臣贼子,谋逆上位,他们会不会遵守盟约犹未可知。大魏的将士刚刚远征回来,正是疲惫的时候,若陛下在此时封禅,远离京师,他们趁乱犯边,那可怎么办?

汤丞相本意是在委婉地告诉乾武帝,现在我们大魏的头上还悬着一柄名为“图勒”的利剑,不解决此患,只怕封禅泰山会冒犯先祖。

丞相是百官之首,虽然乾武帝早就烦死这个整天叨叨的老头了,但是他也拿他没办法。一则,汤丞相德高望重,是三朝元老,受先帝托孤,二则,汤丞相也是他当太子时期的太子太傅。从小就被丞相管着,哪怕他当了皇帝,心理阴影还在。

就在乾武帝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他的解语花出现了。

解语花就是后宫的梁昭仪。梁昭仪是定陶王府的少府史之女,被驾临定陶王府的乾武帝看中纳入后宫,自入宫以来便圣宠不衰,已是将近四十的年纪,可还是将乾武帝迷得神魂颠倒。一方面她的脸的确举世无双,反正乾武帝至今没见过比梁昭仪长得还好看的,另一方面,她太懂乾武帝了。

汤丞相刚走,梁昭仪就从殿后绕了出来。

她说,丞相说得有理,若陛下解决图勒之祸以后再封禅泰山,岂不是锦上添花?

汤丞相根本没这个意思,但是被梁昭仪偷换了几个字一解释,就有了这个意思。

乾武帝茅塞顿开,对啊!“图勒”这柄利剑从大魏开国起就一直悬在西北,如果图勒之祸能在他手上解决,那他岂不是功在千秋!而且现在安素大捷士气高涨,他若此时亲征,何尝没有胜算!

但是乾武帝仍有顾虑,顾虑在于大魏和图勒之间的盟约。

这个盟约是才登基的时候和图勒定下的。那时图勒的王汗还是苏莱曼,图勒也没有分裂成南北两个。

在图勒和大魏之间,有一个梁国。梁国虽小却占据着河邑走廊这一条要塞,为了抢夺河邑,图勒和大魏前后夹击梁国,梁国覆灭以后,双方定下盟约,以河邑走廊中间的石涧城为界,石涧西北,引弓之国,受命图勒;石涧西南,冠带之室,由大魏制之,从此两邦相安,俱无暴逆【1】。

乾武帝不想当先撕毁合约的那一个。

于是梁昭仪给他添了把火。梁昭仪说,南图勒王济曼杀兄篡位,裂土封疆,上位之后处处推翻苏莱曼王汗所行之政,盟约是陛下和苏莱曼王汗订立的,陛下应当居安思危。

乾武帝觉得,梁昭仪所言有理。

恰巧这时,北方传来了两个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济曼王接受了大祭司有关秋祭之事的占卜结果,将今岁秋祭的地点定在了云朔城。云朔城,地处河邑走廊,是图勒距离石涧城最近的一个城池。

第二个消息是,泗水王刘约在金兰城屯田。刘约是乾武帝的庶弟,去岁宫宴上因醉酒调戏梁昭仪,被乾武帝以戍边安塞为由,调任金兰城。金兰城是大魏离石涧城最近的一个城池

乾武帝怀疑泗水王刘约暗通图勒,意图引军入关。

所以便有了大魏皇帝御驾亲征图勒。

大约是泗水王刘约当真心中有鬼,一听闻乾武帝亲征,便出逃图勒,被济曼王封为河邑王。

乾武帝心想,果然不出他所料,他们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于是乾武帝在二十万大军的基础上又添加十万兵力,挥师北上。

济曼王让刘约带领图勒大军反攻大魏,因为刘约对乾武帝心存畏惧,加之不熟悉图勒士兵的作战习性,无法熟练地指挥兵马,所以连连败退。

乾武帝自御驾亲征以来,连战连胜,不仅将刘约率领的一众图勒军打得抱头鼠窜,还越过了石涧城,进入了图勒的地界,直逼云朔城。

乾武帝被胜利的希望冲昏了头,不顾臣下劝阻,丢弃辎重,只率领五千轻骑追击,转眼便到了合固山这个地方。

合固山是一座狭长的山脉,仿佛一个斜立“之”字,因着它才形成了“河邑走廊”这个军事要塞。

天堑合固,东南山脉在大魏界内,西北山脉在图勒,乾武帝驻足不前的这个地方,就是东南山脉和西北山脉形成的“之”字型的交界口。

乾武帝端坐马上,微微皱起的眉头显示出他此刻的不耐。

忽然,山谷中传来一阵由远而近的马蹄声,一点赤色出现在众人的眼中。

来人在乾武帝座驾前停下,双手奉上一样东西,“陛下,臣奉陛下军令入谷打探,在谷中发现了一支杂乱无常的马蹄印,看不出数量,不过臣在地上捡到一物,特带回面陈陛下。”

上一篇:如果不相见 下一篇:星月同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