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墓地捡媳妇[娱乐圈]+番外(114)

作者:御川不洗手 阅读记录

棠灵则彻底消失不见,仿佛从未出现过。

……

9月30日,《酥油灯》正式全国上映的第一天。

演员和主创群里,一到0点就齐齐刷起了“票房大卖”,各种大的小的圆的扁的麦子金灿灿地堆满整个群。

接着就是某app更新的事实票房了,隔一小时,就会有人截图发在群里,有人戏称说盯着走势这个劲,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看股票。

贾丁点了支烟:“可不就是看股票吗,看涨,大家都开心,要前途有前途,要钱有钱,看跌,都去喝西北风。”

裴佩之刚切好的哈密瓜塞了一块进他嘴里:“闭嘴,哪有这样说自己作品的,你对你没信心,我对我家老张可有信心。”

张明翰抖着报纸,哼着小调。

“啧啧啧,涨势一般,一般,不过也还行,毕竟文艺片。”

张明翰瞥他一眼,没搭理他。

早在首映礼之后,《酥油灯》开放了三次路演,有很多观众、网友、娱乐视频博主和影评人先睹为快。网上对于《酥油灯》的评价普遍看涨,这也给主创团队很大的信心。

张明翰在一次采访中说过,《酥油灯》是那种相对小众的片子,主题偏向黑暗,揭露人性的恶和善,不爽,不适合全家欢,不适合小孩,综上所述,他不指望这个片子的票房有什么成绩,他只是想好好拍这个本子,做出成品来,给喜欢的人们鉴赏。

最后张明翰还劝告广大家长不要因为他张明翰的名字带着自己家的孩子来电影院看,甚至是看电影图一个乐呵的人们也不建议来看这个片子,《酥油灯》不会给他们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

这次访谈将张明翰和《酥油灯》再次送到热搜第一。

有人认为张明翰这是明显的滑铁卢之前先认怂,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有人认为他说的是大实话。不过正因为这次访谈,很多奔着张明翰的名头准备去看《酥油灯》的观众都采取了观望的姿态,想看看影评人和视频博主身先士卒,让其他人帮忙探探路,客观评价一下这部电影到底如何。

首日票房三千多万,成绩十分普通,靠的几乎都是这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日便直接翻番,当日收获六千万。

随着吃螃蟹的人越来越多,某瓣某评分软件对于《酥油灯》的评价也直线上升。而几乎每一位夸《酥油灯》的网友,都反复在里面强调“不适合所有年龄!不适合所有人群!谨慎观看!”

因为刷的人实在是多,很多网友甚至被吊起了逆反兴趣:“到底有什么不让人看的,我偏要去看看。”

上映一周后,#《酥油灯》致郁#上了热搜。

词条内没有粉丝吵架撕逼,全是看过的观众表示自己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是很好。”“看完后我有前所未有生的勇气,但是观看过程实在是难受。”“张明翰不是人,贾丁不是人。”“适合内心强大的观众观看,看完之后我郁闷了三天。”

但你要问这部片子怎么样,绝大部分看过的人都会说,这是一部好片。

有研究社会科学人性学理论的教授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电影的讨论慢慢上升到对人性学的讨论。慢慢的去看《酥油灯》并且评价一番,似乎成为先下年轻人之间虽然很小众但很有逼格的一件事情。

作为给自己定位为小众电影的《酥油灯》,罕见地因为“小众电影”的名头,获得了不菲的票房和不错的评价。

某瓣上映一周后开分8.1,国内文艺片偏上水平,但评分人数远远高于其他文艺片十倍不止。

票房在上映三天后破亿,五天后破两亿,也远远高于其他文艺片。

有博主说,单从票房来看,《酥油灯》已经不算是“小众电影”,而它却依然在用“小众电影”的名称赚钱,这是《酥油灯》这部电影造成的一种悖论,而这种悖论反应了某种社会心理学,又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无论众说纷纭百花齐放,对于《酥油灯》热情高涨的讨论也向每一个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酥油灯》获得的结果是正面的,无论是主创还是演员,都获得了极高的正面评价。

尤其是棠灵。

棠灵的这一份答卷,从那群吃螃蟹的人开始,就充满了惊奇的色彩。

很多影评人的文章里、影视博主的视频里一致认为,棠灵这次能够真正在电影中“抛弃自己”,她做到了让观众没有认出来她是她,这是她这次表现最让人称道的地方。不是靠化妆也不是靠造型,靠得是抛弃掉原本的自己,完全彻底地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

有人评价说,她没有什么高超的演技,只是完全沉浸式的表演,彻底去掉“流量明星的油腻感”,真切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她其实是一个演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