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唐妆浓[太平公主×上官婉儿](254)

作者:江明空 阅读记录

李显笑而不语。他憧憬父母那样模范的帝后,铁了心复刻武后与高宗的关系。

于是功臣们退而求其次,81岁的张柬之亲自上书:武周一朝,李唐皇室被武氏屠戮殆尽。幸而太宗文皇帝德高服人,天下归心李唐,陛下得以复位。如今仇人与小人近在眼前,何不赶紧诛杀,免留后患![R5]

再不杀武三思,就来不及了。不是李显来不及,是功臣们来不及。

李显说,李唐宗室叛乱,人是则天陛下要求诛杀的,和武三思等人有什么关系?再说,他是我亲家,又是棋友,则天陛下在位的时候,酒桌上还拜把子呢。这样的铁哥们儿,怎能说杀就杀?

他还是三天两头出入梁王府,看皇后与武三思下双陆棋,自己坐在一旁为之点筹,计算输赢。[R6]

张柬之气得险些一口老血吐出来。

不久以后,武三思上奏,要求将五个功臣封为郡王。[R7] 背后仍是婉儿提的动议,封王而夺其实权,罢黜宰相的职位,明升暗降。为了安抚他们,李显同时给五王分发丹书铁券,承诺只要不是谋反重罪,可免死十次。

都是饱读史书的人物,谁还不晓得,历来得到免死金牌的臣子,大多死于分发者的手里,而且全在发后不久。那时朝臣反武情绪达到了顶峰,他们开始不满皇帝任用韦、武,重蹈中断的覆辙。张柬之等人瞅准时机,准备发动最后一搏:召集文武百官,一齐上书李显,要求削去武氏子弟的王爵。

功臣眼里,劝罢韦后不成,谏杀武三思不得,我们一退再退,仅求削武氏王爵,这次总该答应了吧?况且百官联名,你不考虑功臣的心,也要考虑江山稳不稳。

而站在李显的角度,他们不是一退再退,而是一逼再逼。已逼迫到了动用满朝文武的地步,分明是想结党营私,用朝臣来威胁皇帝。

不能不杀了。

削爵位?没问题,这正合李显与韦后的意思。他们何尝不怕武氏猖獗?最高明便是一边继续重用武三思为相,一边把无关紧要者派到地方。[R8] 譬如武懿宗,贬谪为怀州刺史,一路奔波死在任上。也许临死前,他才真正明白武三思那句话的意义——“千秋万岁以后,陛下不在了,你就会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婉儿”。

朝中复修则天之政,不附武氏者逐之,为五王所斥者申之,大权尽归武氏。时距中宗复辟仅四月耳。

那一边,被派去武三思那里的崔湜也反水了。他不仅没有“监视”三思,反而将五王的图谋和盘托出。[R9] 或许也不能称作反水,本来修《三教珠英》的时候,他与婉儿就有不少交情,只是帮上官昭容一个忙而已。当然,武三思也投桃报李,不久将他提拔为中书舍人。

至此,张柬之只有长叹一声。那时他恍然,与武家和韦氏的竞技,他永远也赢不了。因为游戏的裁判——李显,居然亲自下场,参与进对方的队伍。面对着迎面而来的大棒,他只有挺直身子,用天灵盖去接。

他交上辞呈,微臣年事已高,必须回乡养病了。[R10]

他一直想活过这个女主的时代,却在归复李唐之时开始后悔,后悔为什么没能像狄公一般,在这个时代死去。

[R1]及中宗立,初拜婕妤(后拜昭仪),使专掌诏命,益委信之。

[R2]昭仪为九嫔之首,但因武曌曾封此职,往后再无昭仪之封。

[R3]《资治通鉴》记载:上官婕妤劝韦后袭则天故事,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又请百姓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望。制皆许之。

《旧唐书》记载:时昭容上官氏常劝后行则天故事,乃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又请百姓以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时望。制皆许之。

很明显,卫道士讨厌女性当政,“行则天故事”和“改易制度以收时望”这两个动机就很扯淡,明明是惠民政策,被说成是讨好老百姓……典型的化公为私。

[R4]注:此时魏元忠资历老,回来就拜相了,但张说不是宰相,只是工部员外郎。此处怕再添加人名大家记不住,就不细写了。当时被扩充进宰相队伍的有魏元忠、唐休璟、韦安石,杨再思等人。

[R5]太后革命之际,宗室诸李,诛戮殆尽。今陛下反正,而武氏犹滥官爵,请损抑之!

[R6]这点让许多人说中宗是糊涂皇帝,或者说他窝囊,是绿帽子批发商。而我更愿意相信,这些能做皇帝的人,政坛混了那么久,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不会没两把刷子。皇帝的优劣是有分别,但绝不会比我等小民还傻,这样做一定是出于政治考量。而韦皇后与武三思所谓“私情”,更是在中宗监督下完成的,不太可能是真的男女关系。至于淫乱,更像是后人意淫与附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