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唐妆浓[太平公主×上官婉儿](361)

作者:江明空 阅读记录

仅仅一个月后,张说以本职加领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做了宰相。为了消除两人的隔阂,李隆基胡编一通,说是太平特意叮嘱要杀婉儿,他不明就里才下手的。此二人在则天朝便不睦,公主只是表面和平,忌惮上官昭容已久,必欲杀之。这点上官昭容也未料到,否则怎会好好呆在宫中,自寻死路?说这话时他暗自洋洋得意。也不知张说信了没有,反正他就坡下驴,受了宰相的职位。

但李隆基根本不满足,姚宋刚刚离开,刘幽求去宰相职,他又正是用人的时候,为此事可是犯愁。说巧也不巧,恰逢一日出城打猎,归来路上人困马乏,他带着随从倚在树下休息。此时一位儒生打扮的男人走过来,看着年纪不大,约莫三十来岁,举止优雅,气宇轩昂,请他去自己家做客。

李隆基看他不俗,颇有趣味,于是欣然赴约。来到这人家中,却只见家徒四壁,唯有瘦妻老驴。他心下疑惑,本想坐下应付应付就走,那人却苦留他吃饭。没办法,这礼贤下士的名声可得保住喽,那就吃两口。

不多时,饭菜呈上来,大碗酒,大块肉,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动。他有些诧异,儒生只微笑不语。宴上二人相谈甚欢,李隆基很快发现,这人言辞犀利,看问题深刻而切中要害,可谓一见如故,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足饭饱以后,这人也不深留,恭敬地送太子出去。他走出屋子,才看见院中躺着一头死驴,腹中肉已经掏空了。李隆基不由得大为感动,回去向父亲推荐了他。李旦一向不喜欢儿子发展势力,又不能怫了太子的面子,就让他做了个小小县主簿。

李隆基也不好说什么,又过了几日,便把这人忘了。

此人便是王琚,曾做过驸马王同皎的门客,精通天文、历法与占卜。自王同皎谋反案事发,他便流落江湖,一路跑到了江都。都说扬一益二,江都繁华,他很快谋到一个职位,在大户人家算账。主人也是慧眼识珠,发现这人不仅丰姿俊秀,而且举止风雅、言谈不俗,也不过问来历,直接将女儿嫁给他,并陪送了一大笔嫁妆。

后来睿宗即位,王琚觉着自己又有了机会,把一切向老丈人和盘托出。老丈人资助他一笔钱,送去长安。这王琚的确厉害,到了京城也不求官,反而在城南外交通要道上买了所房子,守株待兔。这不就让他等着了太子,早上出去没有拦着,等到晚上疲乏了,请李隆基去家中歇息。

王琚志大才高,区区县主簿不能让他满意的。既然太子已然忘了他,他便要那人再记起来。于是,以谢恩之名,他主动去了东宫。进去以后,左顾右盼,态度傲慢,一幅目中无人的模样。东宫的官员见他如此,便上前训斥:

“这里是太子的宅院,不是你家的茅房。太子殿下就在帘后坐着呢,你这般无礼,惹怒了太子,吃不了兜着走。”

王琚眉毛一挑:“天下有太平公主,谁还知道太子呢!”[R2]

[R1]刺史:雷区蹦迪……

这边的灵感来源于歌曲《牵丝戏》“路人不借过”的评论:除了木偶戏,明朝野史中记载了一段昆戏叫牵丝戏,之所以厉害因为它讲的是百合的故事,而且唱戏的时候两个女的各一段衣袖用很细的一根红线连起来,两个人唱戏转圈的时候这线还不能断。

与唐朝没什么关系,也未做过考证,不要相信。

[R2]这段应该稍稍往后放一点,为了连贯,我把它提前了几个月。

作者有话要说:

写得挺心痛的。

第150章 不得安(2)

一言石破天惊,李隆基放下手中卷帙,提着袍子就跑出来。见是那日喝酒吃肉的王琚,忙请上座,命宫人奉茶。

“太子有大功于社稷,本该平步青云,如今处处掣肘,我王琚替您不值啊。”他笑道。

“依先生高见,我该怎么办呢?”李隆基端起茶盏,有些敬酒的意味。

“当年的韦庶人,目光短浅、狂妄自大,所以不得人心。您起兵,可谓一呼百应,消灭她易如反掌。如今不同,处处牵制太子您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平公主。她是当今圣上的亲妹妹,在朝多年磨练,为人诡计多端,又自恃功高,朝中也有党羽支持。一旦她回来向您发难,这日子可就难过喽。哪怕现在去了蒲州,她也不安好心的,不过做个退让的高姿态罢了。要么怎么不安安分分去洛阳呢,还不是想随时回来,再掺和朝政。上月陛下想传位于你,若不是朝中她的党羽阻拦,此事也许就成了。[R1] 此人不除,日久天长,必生祸患。”

“可她是我亲姑母啊,”李隆基故作冷脸,“与姑母较劲,让皇帝两头为难,已是不孝。若要彻底解决,阿耶那样一个重感情的人,会有多伤心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