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画唐(102)

作者:王归田 阅读记录

“祤儿!禊儿!禛儿!祎儿……”

李祺也忍不住地潸潸落泪,紧攥着刘宛筠的手。

生于皇室,都命途漂零,更何况寻常百姓。

回到内廷,昭宗拭了拭红肿的眼眶,吩咐亲卫将他的龙案,调整一下方位。

龙案本正对着内廷大门,调整过后,却背对着大门,面对着墙。

随后,将长宽皆约两丈的大唐舆图挂上去。

舆图上,镇、州,圈框清晰,仿若整个大唐,都摆在面前。

而龙案上,各镇的地方架构、何人任职何位、地方治理详实等,一镇一册,条理清晰地摆在那。

“自从都督府初步落定后,各地官道由各镇都督负责,来往畅通,匪祸尽数扑灭。”

“朝中决策也能顺利落实到地方,似乎接下来的治理重心,可从御外转至治内了。”

昭宗看着舆图,背对着内廷十几名官臣说道。

“陛下说的是,如今禁军规模接近百万,且还不是府兵那般解甲便归田,需不少粮饷豢养。”

“臣以为眼下粮谷,大多产自卢龙镇,过于单一,应当多发展几个农耕镇。”崔胤说道。

昭宗哈哈大笑:“哈哈,朕当初是真没想到,刘都察竟能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便在卢龙镇发展出三百万农耕户。”

“这三百万农耕户,光粮赋就能养活我大唐近三成子民,农户手中富余的粮谷,还能通过商贾,流通至各地。”

“刘都察之才干,惊为天人。”

刘宛筠拱手谦虚道:“是睦王的功劳,三年前局势混乱,只有睦王之封地,犹如一方安宁净土,臣这才有机会于卢龙镇,尝试一通。”

“或是运气使然,或是我大唐国土有灵,才使臣做成了这事。”

“臣以为崔相的提点恰适,卢龙镇应当再发展些其他产业,且中原沃土遍布,多发展几个农耕镇,能保我大唐万万子民,皆衣食无忧。”

“哎呀……”昭宗啧啧着声音,满眼喜爱地看着舆图道:“刘都察这画功,简直了得,瞧瞧这舆图,仿若江山都清晰摆在眼前一般,哈哈!”

“你们都退下吧,朕与刘都察有话要说。”

“是,陛下。”

待十余人离去后,昭宗收起脸上的笑容,看着龙案上的公牒道:“刘都察,朕还想叫你,帮朕清理朝中那些墙头草呢。”

“结果你不仅迟迟不回长安,一回来,却竟递了致仕牒来。”

“顶着都察使的乌纱,连都察院都未组阁,就要走,这可不行。”

“一年了,陛下。”

我把崔绮玉送回云州城,已经一年了。

“应州虽无太多消息传来,不过任由云胜内部土崩瓦解,或不久将至。”

“届时,最大的国贼没了,墙头草也将失去墙头,陛下精明能干,自是有处置法子。”

“五年,再留五年。”

“待天祐十年时,爱卿想走,朕再无二话。”

“如何?”

昭宗拿起龙案上的簿册,说道:“这《安东镇治理建议》,朕看过了,朕很赞赏,朕希望大唐二十六镇,都有一册。”

第58章 风水轮转

刘宛筠携着李祺,在应州已一年。

每天,她都站在城楼上,远远地眺望对面。

可却一直都,看不到崔绮玉的身影。

云州城内,各路守城军穿梭在城中,本以为这次也一样,对峙后就会散去。

可这次竟爆发了激战。

朱友球手托以红布包着的王玺,指挥亲近他的将领,率军踏破王城城门,直逼深宫处。

无人有暇,看她崔绮玉一眼。

看着已隆起的腹部,崔绮玉终于再次,朝王城外走去。

随后一路向南,踏上看起来摇摇欲坠、却仍稳固的城防楼。

她眺望远处,那因太远而看不清的身影,透露着一丝熟悉。

“筠阿兄?”她喃喃,不太确定是不是他。

也不确定筠阿兄,是否一直等待在那。

刘宛筠终于等到她的身影出现,即刻快步走下城楼,策马驰骋而去。

站在云州城楼下,她坐在马上抬起头,努力灿烂地笑着,希望崔绮玉能看到。

崔绮玉看到了。

她笑容中带着满足,也带着一丝凄凉。

“绮玉阿妹,筠阿兄等你一年了!”

“阿兄为你购置了宅院,写了许多故事,等着讲给你听。”

“也想到了许多值得云游之地,那些美景,你定会喜欢。”

刘宛筠朝三十多米高的城防楼上喊着话,不知她能否听到。

崔绮玉隐约听见了些,听到筠阿兄一直在等她,她欣慰地热泪盈眶。

视线渐渐被泪水模糊。

垂头间,隆起的腹部无法忽视,她喃喃又道:“终是回不去了。”

“你如约了,我,却失约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