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58)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停车。”车夫勒住缰绳,赶在渡过灞桥前将马车停住。

青袖跳下车,与文喜一同将车座后方的轮车搬出,苏荷躬身出来,小心的搀扶着李忱。

“吁。”长平王李淑勒住缰绳。

崔瑾舟粗喘着大气趴在马背上,马背上的颠簸,让她十分不适,才过去没多久,额头上就已经布满了汗珠。

苏荷见状,并没有上前,而是轻斥李忱,“你难道没有告诉瑾舟你要离京吗。”

李忱没有说话,苏荷也没有继续责怪,“好好去道个别吧。”

李淑将崔瑾舟扶下马,随后朝推车上前的李忱弓腰叉手,“王叔。”

李忱坐在轮车上,看着风尘仆仆赶来的二人,那关中的风沙,将崔瑾舟精心打扮的妆容吹乱了些许。

李淑走到河畔,折下一支杨柳,“淑儿不会说什么祝愿的话,今日折柳送别,愿十三叔一路平安。”

“好。”李忱收下柳枝,“小淑,你是一个好孩子,瑾舟在你府上,我也能安心,明珠虽然蒙尘,但终会有重见光明的那一日,君需耐心等待,忌骄忌躁。”

李淑叉手鞠躬,“淑儿谨记王叔教诲。”

李忱点点头,李淑旋即将两匹马牵到远处,苏荷也在马车旁没有上前,她们都将这短暂的离别时间,单独留给了李忱二人。

“连兄长也要走了吗?”崔瑾舟泪眼婆娑的开口问道。

朝中局势的变化,让清河崔氏许多在朝为官的子弟纷纷请离出京,其中就包括她的一些堂兄弟,以及闺中好友。

李忱坐在轮车上,沉默了片刻,“有些事,阿兄无法向你解释,但是阿兄绝不是要扔下你逃离。”

“那阿兄为什么要走?”崔瑾舟问道。

李忱看着妹妹,欲言又止,“阿兄有自己的苦衷。”

崔瑾舟始终记得父母的教导,与即使是兄长的李忱保持着距离,没有越界。

“瑾舟。”李忱忽然唤道,“阿兄走后,照顾好自己,长平王是东宫长子,如今与你联姻,势必会将崔家卷入纷争,若是得空回家,你要多多提醒舅父舅母。”

崔瑾舟落着泪点头,“瑾舟记住了。”

“莫哭莫哭。”李忱说道,旋即递上一块巾帕,“阿兄很惭愧,没有保护好你,让你卷进了这无休止的争斗中。”

崔瑾舟摇头,“这是家族的事情,不怪阿兄,我是清河崔氏、宰相嫡女,生来衣食无忧,命中,也该是如此,就算今日不嫁长平王,来日也会嫁与他人,与其这样,倒不如是长平王,至少,瑾舟与他曾是旧相识,他也是阿兄信任的人。”

“还记得阿兄的话吗?”李忱问道。

崔瑾舟攥着帕子连连点头,“兄长放心吧,瑾舟可是很惜命的,一旦发生战事,瑾舟肯定不会留恋任何。”

“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以自己为先,天下学说,无非儒释道,三教虽异,善归一揆,所以天下人都斥杨子,尤其是儒生,却人人都是杨子,贵己、重生,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李忱又道,“你不欠任何人,包括家族。”

“阿兄也是,”崔瑾舟回道,“嫂嫂是个很善良的女子,阿兄能娶到她,是阿兄的福分,阿兄可要好好善待与珍惜嫂嫂。”

“好。”李忱应道。

离别的嘱咐说完后,便意味着即将分别,崔瑾舟走到河畔柳树下,折下半支杨柳赠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李忱颤抖着双手接过柳条,“当归。”

-----------------------------------

马车停于桥头足有两刻钟之久,折柳送别后,二人目送着李忱乘车渡桥离去。

马车内,苏荷看着李忱手中的柳条,“这就是文人口中常说的折柳送别吗?”

李忱点头,而苏荷却发现两根柳条的长短相差了一半,其中有一支似乎只折了一半下来,“一根柳条堪比青丝之长,这一支怎只折了一半?”

“没有人会喜欢分别,而柳有留之音,为长留之意,折下来的半支柳条是送别之意,而留在树上的翠枝则代表着迎归。”李忱解释道。

苏荷第一次明白,折柳的真正寓意,“原来折柳,竟有如此深意。”

马车走远后,李淑牵来白马,轻轻唤道:“瑾舟。”

崔瑾舟回过神,她举起袖子擦干眼泪,而手中紧攥的帕子却未舍得使用,“谢谢。”

李淑没有说什么,只是抬腿跨上了马背,“该回去了。”

崔瑾舟见李淑打马,便紧握缰绳道:“我不认识路。”

李淑回过头,表情有些诧异,崔瑾舟遂低下头解释,“我没有离开过长安城。”

“上马吧。”李淑道,“跟着我,回城的路上不用着急赶路了。”

就这样,崔瑾舟跟着李淑慢慢悠悠的回到了长安城中。

而在回城必经的城门口,李淑看见了孝真公主的马车,自然明白,孝真公主此刻是在等他。

然而李淑并没有即刻去见孝真公主,而是先将崔瑾舟送回了王府。

长平王府门前,“你先回去吧,切勿忘了早膳。”李淑将崔瑾舟扶下马说道。

“你要去哪儿?”崔瑾舟看着重新上马的李淑。

“见一个人。”李淑回道,“驾。”便调转马身朝坊外离去。

刚至东市,李淑就被一名侍从拦下,“长平王留步,孝真公主有请。”

显然适才入城时,李淑的所作一切,全都在孝真公主的眼中了。

婢女将他迎上了一座茶楼,孝真公主跪坐在临窗的席子上,身侧还斜倚着一张朱漆凭几。

“姑母。”李淑上前叉手。

“吃吧。”孝真公主道。

李淑这才发现,桌上摆着他平时爱吃的早点,他脱下靴子,跪坐在席褥上。

“折柳送别时,王叔说明珠虽蒙尘,但总会有重见光明之时,所以王叔让我耐心等待。”还未等孝真公主开口问话,李淑就将她想要的提前说了出来。

“你如今是越来越会揣度吾的心思了。”孝真公主说道,“怎么,你在生我的气吗。”

“李淑不敢。”李淑回道。

“淑儿,你是我带大的,你的心思难道我会不知道吗,”孝真公主说道,“你带着郡王妃过去,难道只是为了让她送别兄长,见最后一面,还是借她,换你王叔的辅佐之心。”

“李淑名淑,却并非淑人君子,李淑有着自己的私利,与郡王妃,各取所需。”李淑回道,“与王叔,与姑母,”他抬眼看着孝真公主,“如是。”

作者有话说:

折柳送别很早就开始了,而唐代是最盛行的。

第115章 长恨歌(六十九)

天圣十一年六月, 宰相张国忠再次发动与南诏之间的战争。

同月,黔中都督赵国忠,云南太守李密, 破曲、靖二州, 俘虏各部落共计六千三百余人,张国忠遂令云南太守李密从六千俘虏中挑选出一千余精壮力士, 与各部酋长押送至长安,向天子献俘。

李密归来见天子, 并献上俘虏,令皇帝大喜,下诏嘉奖诸军将士, 右相张国忠也因此得到了他想要的吏部尚书一职。

在张国忠兼任吏部尚书之后, 总管一切官员调动与升迁,并利用职务之便, 大量扶持党羽,排除异己,同年十月冬, 张国忠荐吏部司勋司, 司勋员外郎崔远为剑南留后, 获允。

同月,皇帝欲游幸华清宫时, 却接到了边疆的丧报, 去年接替高仙之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将领王成现于碎叶城病逝,消息传入长安, 皇帝下诏厚葬, 并召见文武官员, 商议安西四镇节度使的继任人选。

是日清晨, 皇帝先是召见了右相张国忠,询问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将领人选,张国忠所呈名册,皆为心腹党羽,皇帝默然不语,未给答复,后又召曾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之入宫商讨。

——宣阳坊·右羽林大将军高仙之宅——

“启禀阿郎,右金吾卫大将军李司言求见。”奴仆至浴房门外轻声提醒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