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71)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依山傍水,东面便是大海,舶来海运,的确是个好地方。”苏荷从旁道。

离盐船船队不远处有一艘画舫,船队在经过这艘画舫时,船队上负责监运嘉兴与华亭的盐官还特意下令停船。

“赵使君。”盐官向画舫上一名绯袍官员拱手行礼,态度颇为恭敬,“华亭县白砂乡徐浦场,本月海盐共三十万旦,请使君查验。”

官员站在画舫上摸着花白的胡须,客气说道:“诸位不分昼夜运送官盐,着实辛苦。”

“都是为朝廷为圣人办事,不敢言苦。”盐官道。

官员挥了挥手,手下侍从便用一块木板搭桥,从画舫上运了几坛酒过去,“本使自掏腰包,犒赏诸位兄弟,不过运盐责任之重,可莫要贪杯。”

盐官高兴的谢道:“谢使君赏赐。”

船队停下将近有半个时辰的时间,送酒犒赏时,官员并未忘记亲自登船检验,核查无误之后方才放行。

此时李忱的船也接近了船队,“他们怎么停下来了,还有一艘画舫。”

仔细检查之后,官员从运盐的头船上走下,就在走到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时,湖面突然刮起大风,船只摇晃,使扶持木板的侍从未能站稳,而原本靠近的两艘大船也渐渐远离,木板随船体摇晃得厉害,站在木板上摇摇欲坠的官员当即趴下不敢再向前半步。

“使君!”

“不好。”

就在官员想向前爬时,搭在船上的木板突然腾空落下。

恰好李忱的船只经过,本在摇浆的文喜,反应极为迅速,趁官员尚未坠落,还趴在木板上时,便借助船杆飞跃,一手拽住官员的衣襟,另外一只手则攀在画舫舫沿上的栏杆上。

此时苏荷也将船划到了他们的下方,众人惊慌失措的将文喜与官员拉上船,好在官袍结实,才使官员免于落水。

官员上船后,吓得两腿发软,而那些侍从更是连连磕头,“使君饶命,使君饶命。”

“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怨不得你们。”官员虽害怕,但并未随意降罪,随后起身朝文喜谢道,“多谢这位小郎君出手,救命之恩,赵某定当答谢。”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文喜挥挥手道,说罢,便转身离开。

“小郎君这就要走吗?”官员追上前,“赵某还未答谢。”

“我家郎君今夜还有要事,所以我不能久留。”文喜解释道。

“郎君?”官员他打量着文喜,“以小郎君的仪表以及身手,若非将门也应是世家子弟出身,能让您这样的人跟随,想来那位郎君应是身份不凡,不知小郎君可否告知赵某名讳,家住何处,将来好做报答。”

“某姓杨,字文喜,华阴郡人士。”文喜回道。

“弘农杨氏?”官员大惊,脑海飞快转动,弘农华阴杨氏乃关陇世族,能以世家子弟为随从者,必是大人物,遂望向画舫外的小船,“能以弘农杨氏子弟为从,不知小郎君可否为赵某引荐那位郎君?”

“你想见我家郎君?”文喜回头打量了官员一眼,旋即跳下船,“待我问问。”

李忱与苏荷坐在船上等候,文喜归来后,便向她们转达了官员的请求。

李忱听后,便道:“你救的,是吴郡太守赵居仁。”

“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处置使赵居仁?”文喜也有些惊讶,这才想起来那官员的绯袍与金带,“怪不得船上的人称呼他为使君。”

“他可是朝廷要臣,一人手握江南道的生杀大权。”李忱说道,“不仅如此,赵家兄弟七人加之其父,共八人,皆登进士,时人称之为科第赵家,赵居仁长兄于天圣九年病故,生前任国子监祭酒,门生故吏遍布,其弟赵颐仁曾为安西副大都护。”

“一家八人进士及第?”苏荷震惊道,“如此说来,这个赵家,在朝中的影响力还不小。”

皇帝登基后,于天下分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以监察各道州、县的官吏,其职权之重,可自行罢免州刺史,并先行后奏,除两京由御史中丞兼领采访处置使之职外,其余各道则由吏部推举的州郡太守兼领。

听到这儿,文喜由惊讶变为高兴,“郎君,那赵使君要答谢我,并想让我为他引荐您,这样说来,我岂不是替郎君结识了一个不得了的人。”

李忱笑了笑,因苏荷的催促,所以今夜出门比药方上约定的时辰要早上许多,上船后,苏荷又提议向西划船,进入太湖赏月,正是这提前的几个时辰,与太湖之游,让他们碰到了如此机缘。

苏荷看着旁边的巨大画舫,“十三,你说那个纪老神医,究竟是什么人?”

“嗯?”李忱看着苏荷呆愣的眼神,“难道今夜游太湖是纪老先生的意思?”

苏荷点头,“是周先生说的,但应该是纪神医的意思。”

“怪不得。”李忱低头道,“纪老先生其实并未入宫,当年召入宫中的,是他的徒弟周广,然周广的背后,却是纪明在一直指点,因此长安百姓便称周广为鬼手神医,而呼纪明为仙人。”

“这世上当真有仙人吗?”苏荷疑惑道。

李忱摇头,“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我也无法解释。”

“既然时辰还早,那便见上一见吧。”李忱又望了一眼天色说道。

“今日这功,郎君可得奖赏下官。”听见李忱要见赵居仁,文喜便笑嘻嘻的讨赏道。

“讨赏可得找娘子,你家郎君穷的很。”李忱笑道。

文喜笑嘻嘻的走到船头,向画舫招呼了一声,只见船身中间靠上的位置打开一扇门,紧接着便放下一架木梯搭至小船上。

赵居仁整理了一下幞头与公服,将斑白的鬓发理顺,便只身从画舫走下,且未带随从。

然而刚到船头,透过烛光与月光看到轮车上的人时,赵居仁不由的一惊,他连忙上前,跪伏叉手道:“下官吴郡太守赵居仁,见过雍王。”

赵居仁是京官外派至吴郡的,采访处置使一职,是由曾经的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如今的左相崔裕所推荐,赵居仁也算是崔裕一手提拔上来的,于任上素有贤名,如今江南道能有这般发展,包括华亭县的设立,以及吴郡太湖的整治,都离不开赵居仁的治理。

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是以制书授命,所以当时在长安城中的影响极大,因为江南掌控着盐场与运河,又远离京师,而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职权之重,掌控着整个江南道,所以在百官眼里,这是肥差。

李忱没有见过赵居仁,但是在前年的上元夜中,赵居仁却是见过皇十三子雍王李忱的。

只不过让赵居仁惊讶的是,腿脚不便的雍王怎会出现在这离长安千里之遥的姑苏城。

天子多疑,未防止前朝诸王争权,逼迫皇帝提前退位之事再度发生,便制定了新规,皇子成年后不在出任地方,而是被软禁于长安城中,并于万年县东北隅的入苑坊设立诸王院,便于监视于管辖,只有少数得宠的亲王才有特例开府居住于其他坊。

显然皇子离京,如果没有天子特令,是不允许的,一但私自离京,其后果与罪责,十分严重。

作者有话说:

开启苏州城副本。

一千多年前唐朝时的江南与现在的江南是不一样的,并没有那么富庶与繁华,有些地方还是待开发的荒地,时代慢慢往后移,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古代的盐有海盐,池盐,井盐,其中海盐产量最高,唐代宗时期海盐年产600万旦。

第125章 长恨歌(七十九)

赵使君。”李忱笑道, 旋即推着轮车伸手扶起赵居仁,知他心中有疑惑,便说道:“吾向圣人请旨陪同王妃回本家, 闲来无事, 游中原至姑苏,泛舟太湖, 却没有想到碰到了使君。”

赵居仁抬头,忽然想起前不久中原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雍王救济中原的百姓善举,被当地百姓与文人写成诗词传诵,而自己掌管着整个江南道, 自然也有所听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