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82)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南诏王诱敌深入,坚守不出, 使李密粮尽, 士卒因瘴疫与饥饿死伤无数,无奈撤兵, 南诏派兵出城追击,李密兵败被擒, 全军覆没。

张国忠得知消息后大怒,只得将战败的军情隐瞒,并伪造捷报呈于皇帝。

后又增派兵马讨伐南诏, 皆败, 前后死伤数万人,张国忠仍伪造成捷报。

各地捷报频传, 龙颜大悦,便又赏钱数万张国忠,并于宴上夸赞张国忠选将的才能。

“朕有右相辅佐, 今后可以无忧矣。”

百官都知道实情, 却因为皇帝对于张陆二人宠爱, 与害怕张国忠的权势,而没有人敢告诉皇帝真相。

宴后, 皇帝返回内廷, 他坐在步辇上,面红耳赤的向冯力说道:“朕现在老了, 做事总是力不从心, 如今朝事有宰相, 边事有诸将, 夫复何忧。”

憋了许久的冯力,听到皇帝如此荒唐之言,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叉手说道,“老奴听闻云南丧师数万,而今边将又拥兵太盛,大家将何以制之?老奴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又何谓无忧也?”

皇帝听后沉默了良久,“大家…”冯力欲再劝。

皇帝抬起手,是不愿再继续听下去,“卿不要说了,让朕好好想想。”

然而冯力不愿皇帝一错再错,一有机会便从旁劝谏,希望皇帝能够及时清醒,否则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

天圣十三年六月下,左相崔裕上表请辞,皇帝不允。

至七月,继干旱之后,京师突降大雨,引发了水灾,使得太极宫多地被水淹没。

太极宫地势低洼,洪水突然而至,导致各宫有宫女宦官被淹死,当皇帝看到太极宫的景象时,嘴里细细碎碎的念道:“天降凶兆,一定是宰相失职的过错。”

皇帝便以水患是因宰相失职,才惹怒天神,降下凶兆,遂罢免左相崔裕,将其贬至地方。

左相空缺后,皇帝又想以兵部侍郎温冀代之,然温冀为陆善党羽,很快就遭到了张国忠的反对。

张国忠从皇帝曾经王府的属官中挑选出性格柔和便于控制的大臣推荐为宰相,获允。

然而干旱之后突然降下的大雨,一下便是数月之久,使得京师各地水灾不断。

自太极宫多处宫殿被淹后,皇帝便越渐担忧这雨水是否会影响百姓的生存。

张国忠为使皇帝开心,遂命人报喜不报忧,因去年有地方太守想要如实上奏而被张国忠拷问之事,此后便再也无人敢向皇帝报奏实情。

就连皇帝喊来官员问话,他们也都是异口同声的只报喜。

皇帝无奈,只得望着大殿外的大雨,询问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淫雨不已,卿常出入宫第,天下百姓可还安宁?”

冯力低头不语,皇帝失去耐心,遂道:“卿不用顾及其他,有什么事都可以尽言于朕。”

冯力站在一旁,叉手道:“自大家将大权假手于宰相,退居后宫,导致赏罚无章,阴阳失度,所以群臣不敢直言,臣又何敢言。”

冯力的话揭露了朝廷的现状,皇帝听完后陷入了沉默。

他低着头,侧躺在卧榻上,背靠着玉制的凭几,皇帝没有继续追问冯力,只是抬头静静看着窗外,此时的长安城,正被一片乌云所笼罩,天空在咆哮,暴虐的狂风席卷而来,它怒号着,就像在告诉人们,它即将摧毁这座城。

殿门与窗户都被这肆虐的狂风吹出了巨响,皇帝只是呆滞的看着,一言不发。

旁人的话,他也许不会相信,但是冯力,是跟随他最久的近侍,也是他最为信任的人。

“崔裕走了吗?”皇帝忽然问道。

“黔中郡太守崔裕月初时就走了。”冯力回道。

“新任的宰相,曾是我的属官,我知道他的性格与之前的程希烈一样软弱。”皇帝说道,“地方有没有贤良之人可以为相?”

“老奴听闻河东郡太守、河东道采访处置使卫陟,温文尔雅,才识器度一流,素有贤名。”以为皇帝终于醒悟的冯力,便尽自己所知向皇帝推荐道。

“卫陟,吾记得他,他与其弟卫斌都因卫坚一案而贬去了地方,当时还有官员替他求情。”皇帝说道,“崔裕辞去相位之时,也向吾推荐了他。”

“卫陟有相才,可堪大用。”冯力说道。

太子已与太子妃卫氏离绝,而长平王非卫氏所出,所以太子与卫氏一族没有了关联,对于卫氏一族的子弟,皇帝便又放心了下来。

“启禀圣人,右相求见。”宦官踏入殿内叉手道。

“让他进来。”

张国忠脱下鞋底满是黄泥的皮靴,抖了抖紫色公服上的雨珠方才入内。

“臣,拜见陛下,恭祝陛下圣躬万福。”张国忠跪伏道。

腰后金玉蹀躞带下悬挂的金鱼袋已被雨水染湿,皇帝抬了抬手,“平身吧。”

张国忠躬着腰起身,皇帝遂吩咐左右,“赐座几。”

宦官拿来坐垫与木制凭几,张国忠遂叉手谢恩,“谢圣人。”

“卿冒雨而来,可是有急事?”皇帝问道。

张国忠旋即拿出进奏院专程的奏疏,“陇右进奏院呈陇右节度使哥舒撼奏疏。”

冯力走下台来将奏疏转呈皇帝,皇帝看了一眼,抬头问道:“哥舒撼上奏,想在去年攻下的九曲之地重新设置洮阳、浇河二郡,并于两郡建立宁边、宛秀、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以临洮太守、云麾将军成如璆兼洮阳太守,充神策军使,卿以为呢?”

哥舒撼此举,是想要扩充吐蕃边境的守军,而所奏人选也皆为自己的心腹。

对此,作为一条线上的张国忠自然是支持的,“黄河九曲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汉土,如今西平王成功收复,便也该复置郡县,吐蕃人奸诈,陇右的边防不可松懈。”

“八军中,宛秀军这个名字太过小家子气。”皇帝说道,显然他已同意哥舒撼所奏,“西平王为国朝收复疆土,屡战屡胜,便作威胜军吧。”

“陛下圣明。”

张国忠离殿之后,一名侍奉于皇帝左右的近侍偷偷上前,将适才殿内皇帝与冯力的对话告知。

在得知左相崔裕罢相之前竟然推荐了河东太守卫陟继任宰相,包括内侍监冯力也在劝说皇帝,张国忠的脸色变得很是阴沉。

因为河东郡在陆善的管辖范围之内,那么卫陟就绝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人。

陆善已经获得了滔天的权势,拥兵甚重,他又岂敢让不属于自己势力的人成为宰相来制约自己。

--------------------------------

天圣十三年十月冬,在关中大饥之年,皇帝仍然大张旗鼓的带着内宫妃嫔与百官前往华清宫。

十一月时,尚书省六部开始整理清算一年的政务,其中吏部进行对官员的考核与评判,而在选官的过程中,皇帝果然向张国忠提起了河东太守卫陟,以及另外一个人,吴郡太守赵居仁。

十一月下旬,河东太守卫陟入考华清宫,通过了所有的考核,皇帝亲自召见他,并夸赞了他的才华。

然而却受到张国忠的忌惮,于是找到了皇帝身侧新上任的谏官吴相之,恰好又是河东人,曾做过大理寺评,于是以御史一职为条件,让其弹劾河东太守卫陟。

吴象之遂上疏弹劾卫陟行贿谋取官位,皇帝对卫陟寄予厚望,起初是不相信的,所以命御史台对卫陟进行审讯,而主审官恰好是御史中丞温冀。

原本有望成为宰相的卫陟,一夜之间变成了阶下囚。

——御史台——

“伯父。”忽然听到有人叫唤。

囚牢中的卫陟回过头,却发现来人很是眼熟,“你是怎么进来的?”原来是在族中并不起眼,只会仰仗家族作威作福的侄子。

“伯父这话说的,我是您的侄子,自然是来探亲的。”

卫陟挑起眉头,卫氏一族显耀至极,本以他的出身可以获得入仕的机会,然而卫陟见他不务正业,遂将门萌的资格剥夺,给了自己次弟儿子,也正是这一点,卫陟遭到了侄子的记恨,“你会如此好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