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213)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这天底下有太多的人,四肢健全,却失去了做人的良心,没有了忠义。”张荀又道。

“你给我等着。”副将扶起林潮,林潮指着城楼说道,“我誓要夺回雍丘。”

-------------------------------

天圣十五年,三月下。

朔方节度使苏仪进军代州,李光必苦守常山。

——常山——

李光必坚守常山四十余日,两军相持不下,燕军便将常山粮道切断。

得知苏仪已至代州,李光必遂派遣士卒前往代州求援。

天圣十五年四月,苏仪率军十万出井陉,于是月九日抵达常山,至常山与李光必会合,蕃汉步骑共十万余。

十万大军至常山,燕军见唐军势众于是退守九门,苏仪入城。

连续作战四十余日,此时的常山守军,早已疲惫不堪。

“末将拜见将军。”李光必见昔日长官亲自来救,遂领部下出城迎接。

苏仪下马,将其扶起,“你我现在同为节度使讨贼,不必行如此大礼。”

苏仪瞥见城池残破,于是说道:“以少对多,还能坚守孤城多日,苦了你了。”

“幸而有太原的三千弩.手。”说罢李光必看向苏仪身后跟随的部将,比起身材魁梧的几个男性将领,苏荷在其中,并不显眼,“也多亏王妃的先见之明,我才得以守住常山。”

“攻取常山与坚守都是李将军的功劳。”苏荷说道,“叛军所率皆为精锐,常山郡能守至今日,也全靠将军的智勇。”

李光必将众人迎入城,苏荷入城后,见士卒面瘦肌黄,已挨饿多日了,于是扭头吩咐士卒,将行军带来的粮食抬入城中,生火做饭。

苏仪则与李光必以及诸将进了议事的营帐,商议进军之事。

“李将军。”几刻钟后,苏荷亲自端了一碗膳食入帐。

为让左右与麾下士卒吃饱,守城时,李光必便将自己的口粮分与众人,苏仪抵达常山时,他更是忍着饥饿跑出城数十里迎接。

直到苏荷端来一碗饭食,城内燃起了做饭的炊烟,众人才反应过来。

“还是女儿家的心细啊。”苏仪摸着长须道。

“近日战争频繁,粮饷的消耗太大,所以军中现在只供这些。”苏荷说道。

李光必连忙接过粥碗与胡饼,虽不是什么佳肴,然对饿了多日的人来说,一张胡饼一碗稀粥,胜过山珍海味,“多谢王妃体恤。”

苏荷旋即又端起一碗,递给了李光必身后一位年轻的将领,看模样,不过双十年华,却已居中郎将之位。

“阿进。”苏荷亲切的称呼道。

中郎将浑进,是朔方节度留后、宁朔郡王浑释之子,虽才至及冠之龄,却早已满身功勋,此次苏仪领军出征,浑释留守朔方,便让其子随军。

浑进双手接捧,“苏荷姐姐。”

“听说你跟随李将军守常山,又立功了。”苏荷说道。

浑进的脸色看起来并没有战胜的喜悦,只听得他十分喃喃的小声道:“就算我立再多的功勋,也没有办法挽救陆将军的死。”

浑进父子与苏仪李光必一样,原先都是朔方节度使陆顺的部下。

苏荷听见他似在抱怨,于是安抚道:“陆将军的死,我们都很难过,阿进,你想想,如果没有这场叛乱,陆将军与我们现在便都会在朔方好好的,陆将军的死,归根结底,是叛乱所致。”

眼下苏荷只能如此劝解,若是大唐军中内部再生嫌隙,那么这场叛乱,将真的无休止。

“你不是想要成为陆将军与你父亲那样的人吗,为将者,手中的刀剑代表的不是杀伐,而是守护,你明白吗,喝了这碗粥,饱餐一顿,明日你才有力气杀敌,去守护这大唐的百姓。”

浑进瞬间开怀了许多,他拍了拍胸脯道:“有了姐姐这碗粥与苏将军的支援,下次上战场,我要请命为先锋,献上敌将的首级。”

浑进家族归顺大唐后,世守朔方,苏仪继陆顺担任朔方节度使,浑进便也成为了他的麾下。

苏荷笑了笑,“那我可等着哦。”

“一定。”

“诸位将军忍饥挨饿镇守常山,如今大军已抵达,短时间内敌军不敢再犯,所以先吃饱肚子再议也不迟。”苏荷又朝众人道。

“七娘说的对。”苏仪点头道,于是命人将粥与胡饼端入,“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御敌。”

除了让守城将士饱餐之外,城内受困的百姓也受到了朔方军的接济。

苏荷出帐,又命士卒在常山附近的官道设置粥棚,救济因战争而受难的灾民。

先有燕军屠戮城池,残害与奴役百姓,而唐军的救济之举,无疑是驱逐黑暗的光明,很快,此事便在河北道各郡传开。

燕军失民心而朔方军得民心。

---------------------------------

三日后,朔方军休整完毕,苏仪与李光必率军十万进攻九门县。

两军大战于南门,朔方军攻势迅猛,施寺明眼见不敌,于是命麾下大将李利杰领兵抵挡,拖延争取撤离的时间。

苏荷领一队人马身先士卒,见敌军主力欲逃,于是对身旁的浑进说道:“阻拦我们的是李利杰部,敌军主力恐怕要逃。”

而后指着正在厮杀的叛将李利杰问道:“阿进,你可有把握在此一箭射杀。”

中郎将浑进看了一眼距离,一边杀敌,一边点头,“百步之内,不偏毫厘。”

苏荷遂带兵将浑进护住不让叛军靠近,浑进当即抄起一把强弓,调整呼吸。

一声箭响,只见弦上已无利箭,而敌军叛军李利杰中箭身亡。

李利杰一死,阻拦的燕军瞬间溃散,燕军大败,几个将领各率部逃离九门,施寺明领残兵逃往赵郡,蔡熙则带麾下逃奔至钜鹿。

唐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眼看赵郡无法固守,施寺明便逃往博陵,然而此时的博陵郡闻唐军已入河北,便杀了叛军守将,归顺唐军。

施寺明见城墙上挂着唐廷旗帜,一怒之下率兵攻入博陵,将郡中官民屠尽。

由于燕军的屠戮,百姓们苦于的叛军残暴,于是纷纷团结起来拒敌,组成的兵团,多则数万,少则也有一万。

十七日,苏仪与李光必攻克赵郡,得知唐军一路上都在救济百姓,各地民兵纷纷响应,前来投靠。

作者有话说:

哥舒翰诬杀安思顺(朝廷杀安思顺,这一点其实不太好,因为中原战场的主力是朔方军,而安思顺在朔方节度使上担任了好几年,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是他的部将,后来郭子仪还替安思顺平反了,但是不杀又怕哥舒翰不乐意,毕竟二十万大军。)

第157章 长恨歌(一百一十一)

天圣十五四月, 东都洛阳传来颍川太薛愿与庞坚的死讯。

正月时,南阳节度使鲁炯奏请朝廷以薛愿为颍川太守兼本郡防御使,又以庞坚为副使。

叛军攻河南, 为颍川所挡道, 遂拥兵围颍川,昼夜进攻, 最终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 薛愿与庞坚皆被生擒至洛阳。

时逢苦寒,面对誓死不降的两个唐廷将领,陆善下令将二人系于洛水之滨, 一夕冻死。

由于各地战乱, 消息阻塞,至四月才到长安。

四月二十日, 右相张国忠于朝堂之上询问众臣,“颍川太守薛愿被叛军冻死在洛阳,朔方军在常山取得了胜利, 将主力派到了河北, 然河南也不能因此松懈。”

对于朝廷现在面临的局面, 张国忠一方面畏惧潼关手握大军的哥舒撼,所以不希望他轻易取胜, 另一方面又想要尽快平定这场战乱, 解下哥舒撼的兵权。

群臣面面相觑,如今的朝堂不过是张国忠的一言堂, 见众人不说话, 张国忠便问道左拾遗张杲, “左拾遗。”

张杲为张国忠所推荐担任左拾遗, 他从议座上起身,“挑选守将,当选有智谋善决断,才能又可以服众的将领,这样才能够抵御叛军,就像苏仪与李光必那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