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247)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房卿入朝,多谈国事,以一介文人之身,请命前线效力,卿何故言其浮夸?”李怏问道。

“陛下有所不知,臣行至河南,闻圣皇与天下制,命元子北略朔方,而诸王分守重镇,陛下可曾想过,圣皇之制,必然出自宰相之手,房贯为南朝宰相,岂能不参与?”贺兰瑾明道,“陛下作为元子,国之储君,却被扔到这满是风沙的边鄙,而枝庶宗王却领大藩,此制有违礼法,让诸子相互节制,说明房贯忠的是圣皇,而非陛下,房贯怂恿圣皇立下此制,让圣皇诸子各掌重镇,无论哪个皇子得到天下,他都能受到重用,这样的人,难道能被称作是忠良吗?”

太上皇所下的制书乃房贯所为,此事李怏早就知情,之所以重用,是因为心中另有盘算。

自登基以来,李怏所建立的新朝日盛,而燕军因为不得人心而渐衰,眼下京畿道除长安外,其余诸郡尽复李唐,也让李怏对于光复社稷信心大增,以为燕军不足为惧。

“卿的话,朕会好好思虑的。”李怏很是敷衍的说道。

“陛下!”

对于贺兰瑾明的不懂进退,李怏有些恼怒,“卿与房贯之事,朕都知道,朝廷现在急需用人,往日那些恩恩怨怨,就不要再提了,公报私仇只会落人口实,给自己留些体面吧。”

贺兰瑾明心中一惊,他还想解释什么,可看见李怏阴沉的脸色后,只得俯首听命,“喏。”

作者有话说:

大概其实,陆善是真的不想传位给陆庆绪,所以陆庆绪铤而走险的相信了李忱。(不是完全信任)

至于那些老头,是明白如果传位小儿子,必然会发生内乱(父子两一个德行)现在的燕是经不起内乱的。

李忱太懂这些人的想法了。

非历史走向,咱只是套用了安史之乱为背景,非历史~

另外曾经我在文案上写过苏荷会是女版的郭子仪(编编不让用历史人物而作罢)咱那句话的意思其实不是那个人,而是他们的历程相似罢了,所以军事上,苏荷的天赋远高于父兄。

第182章 平胡曲(十六)

最终, 李怏并没有听从群臣的劝谏,反而力排众议,任命房贯为招讨使, 并按旧制, 设立监军,派遣中使作为监军一同出征。

得到重用的房贯, 便又上奏皇帝,请求自选参将, 此举也得到了李怏的支持。

房贯便从群臣中挑选了几个文弱书生,其中,以御史中丞邓瑾善为副将, 户部侍郎李义为行军司马, 给事中刘易为行军参谋,至于投奔新帝的那些名将, 他们大多都看不起房贯这样的读书人,所以房贯一个也没有选。

李怏此举,引起了朝中武将的不满, 然而面对新君的施压, 他们又不得不将手中兵权交出。

——禁中·元帅府——

元帅府内, 将领们聚集在一起宣泄不满,长平王李淑与长史李必只得尽力安抚。

“元帅, 长史, 陛下让几个不懂军事的书呆子带兵,这算什么事啊?”

“我等不远千里, 带着麾下亲兵前来投奔, 本是要报效朝廷, 收复中原的, 而今却被冷落在此…”

“两京尚未收复,社稷未兴,陛下如此行事,实在是太过让人寒心 。”

“让几个书生挑大梁,这天,迟早会塌。”

“诸位将军,稍安勿躁。”李必一边劝阻,一边命人端来御寒的好酒。

“李长史,陛下最是亲近您,您难道就没有办法劝谏吗?”

李必长叹了一口气,他望了一眼主座上的长平王,众人便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陛下这般做,是要效仿圣皇吗?”诸将怒道,“大业未定,就开始提防自己的长子。”

“够了!”长平王呵斥道,“你我皆为臣子,于君命,当唯命是听。”

长平王的发话,众人这才安静了许多,但他们心中的不满,却是难以消除,“大王,我等麾下士卒,如今都由一个书生统领,这如何叫人放心。”

“是啊大王,陛下不重用我等倒也没什么,但是冷落朔方节度使,而启用一儒生,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自叛军造反,朝廷军队节节退败,唯有因陛下为太子时所举荐的苏仪将军在河北取得胜利,大快人心,而今天下诸将中,死的死,伤的伤,还能够带兵的,唯苏将军声望最高,陛下召将军赴行在,却弃而不用,是何道理?”

对于父亲做法,李淑长叹了一口气,“诸位将军稍安勿躁,此事,待寡人与长史商议,再上奏陛下,与诸位一个交代。”

“我等愿为大王效力,听命于大王。”

李淑很是无奈,一天下来,应付武将比上战场都累,作为儿子与臣子,虽然心中不认可,却也只能替君王向众人做出解释。

李淑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禁中,他没有回自己的府邸,而是去了孝真公主的暂住地。

刚一入内,李淑也宣泄起了自己的不满,“姑母,作为儿子,我自问没有做出任何不忠不孝之事,对于曾经的东宫,我也是尽心尽力,翁翁不喜欢阿爷,我从中调和,东宫几次临危,都是我去冒险求的十三叔。”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李淑红着眼眶,“现在两京还在叛贼手中,天下的百姓还没有归处,他怎能因一点疑心,只顾自己手中的权力呢。”

然而孝真公主却好像满不在乎,不以为然的说道:“父子猜疑,从李唐建国开始,就反复上演着。”

“就好像是上天降下的诅咒一样,从未断过。”

“诅咒?”李淑大惊。

“淑儿,你要记住,你与陛下,先是君臣,而后才是父子。”孝真公主提醒道。

“就算如此,陛下想要提防我,也不能任用房贯那样夸夸其谈之人,置李唐的江山社稷,置天下百姓于不顾。”李淑愤愤道。

“由他去吧。”孝真公主云淡风轻道,“他和你翁翁一样,唐军的得势,与诸臣的归附,让他忘记了叛军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有碰了壁,他才会知道错误何在。”

“当刀架到脖子上时,他才会感到害怕,与四处求援。”

“你放心,你父亲软弱了一辈子,大唐的天下,最后一定会是你的。”孝真公主看着李淑,十分肯定道。

“不,随房贯出征的,都是我大唐的将士,我不能让他们因为我父子之间的猜疑而白白送死。”李淑反驳道,“我是李家的子孙,我不能拿祖宗的基业做赌注。”

孝真公主呆看着李淑,忽然抬手捂嘴冷笑了起来,“是啊,我怎么给忘了呢,你们,都是李家的子孙,你跟李忱,都是同一类人。”

“…”

乾德元年十月中旬,在长平王李淑的央求下,李必带着群臣联名上书,轮番劝谏。

无奈之下,李怏只得同意让灵武长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苏仪以及兵部尚书王司礼作为招讨使房贯之副,随军出征。

此次出征讨伐,并未出动朔方军,而苏仪的离开,便代表着朔方军无人统领,李怏遂命心腹大臣暂摄朔方节度使,然而此举却遭到了朔方军的反对以及异动。

无奈之下,李怏只好下令,命苏仪将朔方军交由其女雍王妃苏荷暂领,以朔方军镇守北都,由于苏荷在河北的功绩,使得苏仪麾下一众部将都对其信服,如此,方才平息众怒。

然而军中对于李怏让大将苏仪在出讨叛贼中作为文官之副纷纷感到不满,众人皆认为房贯乃一介书生,不懂军事,做不了主将。

房贯得知后,十分生气,于是故意冷落苏仪,而重用自己亲自挑选出来的两个书生。

——朔方军军营——

苏仪与几个部将嘱咐完后,便将女儿单独叫进了营帐。

“七娘。”苏仪将朔方军的兵符交到女儿手中,“军中的情况与兵力,这些你都清楚,论统兵与眼界,你的几个兄长都不如你,你的本事,那些叔伯也都认可,所以为父没有什么好叮嘱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