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272)

作者:于欢 阅读记录

至此,李怏也开始心慌了起来,因为就在前几日,未尝败绩的朔方军也被叛军阻挡在了潼关前,他看着李必,着急道:“长原。”

“陛下,大和关险要,况且还有诸多精兵镇守,一时间,叛军是攻不下来的。”李必宽慰道。

“那河东呢?”李怏又问道,“连从来没有败过的朔方军都被叛军击退了。”

“潼关易守难攻,加之河东刚平,朔方军连夜渡水作战,人马俱疲,血肉之躯,如何能胜?”李必道,“叛军若无法攻下大和关,必会北上河东,那时,朔方军已休整完毕,必会为陛下带来捷报。”

作者有话说:

第200章 平胡曲(三十四)

到达凤翔后, 李怏急于收复长安,催促各方出兵,导致兵败, 而答应联盟借兵的回纥, 却在此时趁机向唐廷提出了条件。

回纥太子带着王廷来的书信面见唐皇李怏,“陛下。”

正逢兵败, 急需回纥兵马援助,故而李怏对于回纥太子十分的客气。

“太子既与朕结为兄弟, 便不要如此称呼了。”李怏道。

回纥太子也不客气,“兄长,我这次来, 是奉父命, 父亲让我全力协助兄长收复长安,不过, 收复长安后,土地与百姓依旧是大唐的,但是金帛与女人要归回纥。”

回纥太子的话一出, 让帐内的宗室与众臣皆怒, 尤其是长平王李淑。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都是我大唐的百姓,是陛下的子民…”李淑的话还未说完, 就被李必拉了下去。

“大王, 不可。”李必摇头示意。

李怏也怒瞪了长子一眼,回纥太子便又道:“回纥儿郎长途跋涉来到大唐, 舍命为陛下征战, 总不能空手而归, 如果陛下能够答应, 我再将这一消息传到军中,他们必定会奋勇杀敌。”

听到这儿,无奈的李怏只好答应了回纥的请求,“只要能够收复长安,金帛与子女尽归回纥。”

“谢陛下,回纥儿郎若知天心宽广,洪恩浩荡,必会尽全力协助大唐平此妖乱。”

------------------------------------

乾德二年暮春三月,得知崔佑兵败丢失河东被新帝宽恕,蔡熙兵败后,也效仿崔佑逃遁至洛阳,想要通过归附陆庆绪来保命,陆庆绪依旧赦免其罪,将之收入麾下,并命其带兵反击唐军。

是月,被击退的叛军大将尹子齐再度率军进攻淮阳。

张巡因功受朝廷封赏后,亲自写下表状交于镇守河南的宗室皇亲,想为部下们请功。

然而苦战多日,他们等来的却只有官职任命,而无赏赐,苦守城池,官诰就是一张纸,对现在的他们毫无用处,如今城中缺的是粮食与御寒的衣物,张荀大怒,写信斥责宗王吝啬赏赐,并将自己所得全部分与部下。

数日激战,张荀身上创伤无数,然而敌军势众,淮阳郡拼死抵抗,却遭到了皇室宗亲的吝啬相待,赏罚不公。

面对十万族叛军,以及伤痕累累的守城将士,张荀深感愧疚,“荀受国恩,死所不辞,然而让你们跟着我一起为国捐躯,但是得到赏赐却不足以酬功,我很愧疚,也很痛心。”

随同张荀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听后,士气高昂,纷纷请战,“我等都是汉人,之所以追随将军来到淮阳,正是因此家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我们是心甘情愿为国家而战,为自己的故土奉献生命,让子孙后代不再饱受战火之苦,并不是为了封赏才来到这里的。”

张荀见此,激动不已,他不知淮阳郡能守到何时,但一定会拼尽最后一滴血,于是命人将城中的牛宰杀,用来犒赏将士。

吃饱喝足后,张荀打开城门,率领全军出战,“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大唐的儿郎们,随我冲阵!”

“杀!”

与城池相望的叛军,见淮阳守军出城应战的人数少得可怜,于是讥笑,“区区萤火也敢与日月争辉?”

因叛军的轻敌,张荀看准时机,执旗高喊:“全军出击!”

诸将直冲燕军阵中,就在叛军觉得胜券在握时,防线却被唐军轻易攻破。

淮阳郡的守军,都抱着视死如归之心,国家兴亡时激起的血脉,正在沸腾,那是融入骨血里的爱国情怀,只要侵略者不退,便会不死不休。

叛军大溃,惊恐退逃,此一战,唐军大胜,杀叛将三十余人,斩士卒三千余,追奔数十里。

然而叛军势众,次日卷土又来,并合军十万于淮阳城下。

张荀率军出城,昼夜激战,屡屡将之击退,叛军虽势众,却始终无法破敌,两军对峙淮阳城,相持不下。

----------------------------------

潼关一战,苏烨身受重伤,若非李怀恩力战保全,恐苏烨也要战死于渭水。

“驾。”

左右搀扶着负伤的副将苏烨来到营帐向苏荷请罪。

“末将攻潼关不利,一万人马,尽丧渭水。”苏烨跪爬在地上,“请将军治罪。”

苏荷并未上前搀扶,她看着地上两具由将士们奋力抢出的部将尸体,闭眼深吸了一口气。

“军令如山,兵败之罪不可饶恕,你的罪,之后再治。”苏荷转身道,“先回去疗伤吧。”

“谢将军。”

苏荷蹲下身,将两位部将的眼睛合上,随后起身与一众伤兵道:“诸位随我到河东,经河东一战本就人困马乏,渭水之冷,犹如尖刀刺骨,潼关一战,匆忙行军,故有此败,这是政令之失,非将士之过,此战之仇,吾定当讨回。”

“我等愿随将军,征讨叛逆,一雪前耻!”

安抚好伤兵后,苏荷疲惫的回到了帐中,此时李忱也随军来到了河东。

李忱的手中正拿着一封今日刚到的密报,“武功失守,叛军已逼近大和关。”

“武功也失守了吗?”苏荷挑眉,接二连三的战败,让她负重不堪,“阿兄带去的一万人马,全折损在潼关了,若不是李怏急于进攻长安,又怎会如此。”

“潼关易守难攻,且叛军驻扎于陕郡,随时可以增援,胜则奇功,故而败也不足为奇。”李忱看着沙盘。

苏荷一拳砸在沙盘上,“一万将士的性命,不能就这样白白葬送。”

李忱摩挲着手,思考了一会儿,指着沙盘提醒道:“大和关易守难攻,而我军在潼关失利,不得已退保河东,河东乃进取两京之要塞,在这种情况下,叛军很有可能转战河东,七娘,你要早做防备。”

“好。”苏荷点头。

李忱按着她焦躁不安的手,“战争时有胜败,不要太过心切,也不必过于悲观。”

“我知道。”

乾德二年三月下旬,大和关唐军因武功失守而戒严,叛军大将陆守忠听闻潼关得胜,朔方军败退河东,遂放弃大和关,率两万骑兵转攻河东。

修整完毕的朔方军早已在河东等候多时,三月二十三日,苏荷率全军迎战。

待叛军骑兵至城下,埋伏的陌刀手忽然从蛰伏的壕沟中杀出,将叛军的战马马腿斩断。

失去战马的骑兵,因为负重盔甲,而行动迟缓,苏荷见时机成熟,于是击鼓出兵,亲率骑兵出城。

燕军大败,此战唐军共斩敌八千余人,俘虏五千。

陆守忠带着剩余的几千骑兵仓惶逃离河东。

---------------------------------

河东之胜,使局面转危为安,李怏大喜,当即破例,以苏荷进位司空,居大九卿之上,位列三公,又兼天下兵马副元帅,派遣内侍孙之古为监军,前往河东宣达旨意,命其率兵赶赴凤翔。

至德二年四月,苏荷率军离开河东,陆庆绪于洛阳得知后,便命大将李贵仁率骑兵五千阻挡朔方军与唐廷大军汇合。

四月十三日,苏荷率军至雍州三原县,得知叛军来阻,遂派部将李怀恩、浑进于白渠设下埋伏。

叛军至三原中伏,死伤殆尽,慌乱之下,李贵仁跳入白渠,游水逃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