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师傅追夫记+番外(54)

作者:敛舟 阅读记录

闻弦歌只听了三个音就已经知道这是国乐坊里流传出去的曲子,叫做《年年如意》。曲子虽然普通,但是曲风欢快,去了如意的好意头,倒是各地歌坊乐坊经常演奏的曲子。

她又听了一会儿,渐渐听出了兴趣。这红衣女子琵琶技艺非常高,可见这边塞之地,亦有高人卧虎藏龙。

不知不觉间,周围的蜡烛已经重新被点亮。有伙计递上酒水单子,闻弦歌不喝酒,点了一壶明前龙井。茶水上来的时候,场上已经开始弹奏第二支曲子,竟然是一首她没听过的曲子。听曲风颇有边地风格,想来是这边塞流传的。

闻弦歌对于声音,尤其是乐曲极为敏感,几乎可以过耳不忘。她为自己倒了一杯茶,一边品茶一边仔细聆听这曲子。

待到快板之时,红衣女子五指如飞,之间一片残影。一曲完毕,闻弦歌第一个起身叫好,引来周围人的侧目。她朝周围见了两眼,立刻坐了下来。

这红衣女子弹了两首曲子后就下台去了。后面又上了一个黄衣女子,前面案上一架古琴,黄衣女子的古琴造诣也十分厉害,听得闻弦歌频频点头。

闻弦歌的古琴不如琵琶弹得好。不过这是对于她自己来说,比起别人,她的古琴也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存在。国乐坊中,除了她师父乐锦,古琴谈得最好的是她师姐公冶音,其次就是她了。

《韶华醉》,这是她师姐公冶音两年前所做的曲子,那年公冶音刚刚及笄,正是无双年华。公冶音出身高贵,天赋惊人,从小就心高气傲,极为强势。及笄那年,公冶音回到国公府居住,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写了这首《韶华醉》。

闻弦歌时常和公冶音用古瑟和古琴合奏,所谓琴瑟和鸣。心里这样想着,她的手在桌子上轻轻敲击着节奏。过来续茶的伙计看到,轻声道:“看公子也是懂行之人,何不上台与镜彤姑娘合奏一曲?”

伙计说话虽轻,但刚好乐曲在此刻有了一个停顿,周围桌上的客人却都听得清楚,顿时开始怂恿闻弦歌上台。

闻弦歌本是好音律之人,见到高手本就想着切磋一下,当下问伙计:“我可以上去吗?”

伙计赔笑道:“公子有所不知,我们春风楼的规矩就是欢迎客人上台,这样姑娘们也会高兴的。以琴会友,本就是雅事一桩。”

此时台上的镜彤姑娘听说有人要上台,已经停下了手里的弹奏,站起身恭请闻弦歌上台。闻弦歌很大方地走上台,朝着镜彤拱手道:“多蒙姑娘不弃,在下献丑了。”

镜彤急忙回礼,“公子过谦了,不知公子要用什么乐器?”

“可有古瑟?”闻弦歌道。

镜彤闻言抬头看了一眼闻弦歌,脸颊微微发红。台下亦有人开始起哄,琴瑟和鸣,这代表什么谁都清楚。闻弦歌是因为常年在国乐坊中,又一直和公冶音合奏,所以完全没有想那么多。再者她到底是个女子,并不认为琴瑟合奏有什么,但她却忘了,此刻她可是男装打扮。

下面很快有人把古瑟抬上来。闻弦歌坐下试了试音,音色不如国乐坊中的好,却也不错了。她满意地点点头,转头问:“姑娘接下来要弹什么?”

镜彤笑道:“公子什么曲子都会吗?”

闻弦歌摇头。“自然不是。所以才要事先询问。”

镜彤想了想,“看公子不是边关人士,我们谈一首京城里的曲子可好?”

闻弦歌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9章

镜彤也不说曲名, 随手弹了一小节,还没停手,闻弦歌已经跟着弹奏起来。京城曲子皆出自国乐坊。这一曲《飞鸿》是国乐坊中的一位老先生所做。那一年,老先生看到天边大雁飞过, 他就这样看了一天, 到傍晚的时候, 提笔写下曲谱,一气呵成。当晚,老先生就去世了。

她的师父乐锦说,这首曲子里有老先生一生的智慧和对生命最温柔的描绘。她少时不懂,即便到现在, 也不是太懂。她师父说, 这不是她的能力和悟性有问题, 而是她太年轻了。

显然《飞鸿》经常在这里弹奏,所以在场的客人们都是一片喝彩。镜彤的琴艺可以说很好了, 但是她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就差得太多了。闻弦歌已经很努力地配合她了,但是两人的合奏还是出现了很多不顺畅的地方。这和她与公冶音合奏时完全不同。

一曲奏罢,镜彤起身施礼道:“公子如此技艺, 镜彤自叹不如。”她再次施礼后下台了。

闻弦歌有些懵, 什么意思?人家都下台了,自己是不是也该下台了?她刚要下台,却见又上来一个蓝衣女子,看年纪比前面两个都要大一些, 有种成熟的风韵。女子刚一露面, 台下就是一片山呼海啸一般的喝彩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