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136)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此时的秀才并非后世广为流传的府试及第者的称谓,唐初时“秀才”是常科之一,与明经科、进士科等同,秀才甚至比进士更加难考,后来秀才科因过于艰难,随即被废。

到了大周时,在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实行科举、察举并行,除了科举一门可以入仕之外,察举制仍然可以成为做官的途径,其中州举人才为“秀才”、道举人才为“孝廉”,这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共通之处。

不过经察举而出仕的鲜少有做到七品以上,只能在地方充当小吏。

老岑之所以如此热心,也是因为眼看着出了正月便要正式开春,农事紧接着便该提上日程。毕竟老洪对农业的督导水平扎扎实实地摆在那里,去年全县多收了三成的粮食,便是明证!

而且洪成做了多年县官,从户房一直做到县令,案牍精熟,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助手——更何况岑维元十分倚仗的杜康刚刚被平海军的陆指挥使生挖硬撬了过去……

对于这件事洪成还在观望当中,他并不怎么着急,虽然岑维元看起来诚意不小,请他出来做的也是有利于民的好事,但是哩,他清楚地知道,保海县的农业水平其实已经不可能再有多大的提升了。

以如今这种气候和土地条件,加上现有的耕种方式,只要稳步扎实地按照去年原有的经验去搞,平均亩产仍然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且今年未必再能有去年那样大的雨量,虽然各处水渠已经兴修完备,但水量有限,推稻代粟的法子未必还能适用,显然仍需再多斟酌考量。

他之所以犹豫不决,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一趟去过神都其实收获颇丰,并且从一位真腊商人口中听说,在真腊国南方有个林邑国,也叫“占波”,种植一种旱稻,粒小而谷无芒,土地不论肥沃贫瘠皆可种植。而且稻期短,五十余日便可收割,他便动了南行求证的心思。

假如真有这种稻种的话,便想方设法带回大周,那是功在当时、利在千秋的事情!

所以老洪着实有些拿不定主意。

就在这时,他家小院的院门响了起来,家里如今唯一剩下的老仆出去开门,见门外两个牵着马的后生,都穿着常服,瞧不出身份。

“阁下找谁?”那老仆常安问道。

陆鸿一拱手,客气地说:“在下陆鸿,胡顺家的小子。我找洪叔叔,他回保海了吗?”

他一说是胡顺家的,常安便知道了,连忙开了门,把手往院里一引,脸上皱纹都活泛了起来,笑道:“原来是陆少爷,老仆认得你弟弟,进学的时候在咱家住过——老爷就在家,前两天刚回。”

这院子不大,洪成早已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当即起身迎了过来,人还没到,嘴里便已经招呼着:“小陆,进来,我在家。”

他这个大世侄如今可了不得了,已然算是保海县的头一号人物,昨天岑维元还半是认真半开玩笑地跟他诉苦,说他同年哥哥老*胡家的儿子挖县里的墙角,把杜康给抢到军里去做事了……

洪成是熟悉杜康的,可以说是他亲自看中,并且一手培养出来的年轻胥吏,这人除了没有功名,能力是没得说的。因此一听岑维元说起这事,他便暗赞这位大侄子的眼光。

谁知道第二天这后生就来拜望他了,洪成在心里一笑,已经约莫猜出了陆鸿所打的主意。

(最后一章公众章节了……各位保重)

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的仓曹参军

“叔叔,别来无恙?”陆鸿急趋两步,在洪成面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

洪成坦然受了,拱手还了半礼。这才相携着往前堂走去,常安已经先一步回屋倒茶。

“听说您年前去了神都,因此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打算前来拜访,没想到您刚好回来了。”陆鸿颔首谢过了常安的茶水,向洪成说道。

洪成呵呵一笑,说:“说起来我们在神都时隔着不远呐,元旦时的大演武又教你出了回风头,那天满大街都在说论这事,我才知道原来你也在神都。”

陆鸿不好意思地笑笑,谦逊地说:“外界传言有些夸张,不足信也。”

洪成眯着眼将他上下打量了一遍,点头道:“咱们上回见面还是在你家,那时我请了高正实帮你治伤……一晃眼已经快一年了,世事变迁莫过如是啊……”说着感慨万分地叹了一声。

陆鸿赶忙对他表达了感激:“还要多谢您当日请了高医正,否则小侄这条性命怕是早都不在了。”他忽然想起了甚么似得,说道,“——说起来,高医正就在小侄那里做客,您若是有闲暇的话,不妨也过去坐坐。”

洪成忽然哈哈大笑,指着他摇头说道:“你啊,我就知道你大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来会我这老头子,是看上了我这两膀子力气罢?”

陆鸿见他一眼便瞧出了明堂,只好承认下来,笑着说:“还是瞒不过您的法眼。”

洪成笑道:“不用拣好听话说,你如今拍我马匹,只要我答应了,回头就得拍你马屁,倒做的一手好买卖。”

陆鸿陪着他笑了一会,渐渐收起脸色,认真地说:“叔叔,平海军算是百废待兴,兵曹、仓曹两个参军都空着位子,从七品,您若是不嫌委屈,这两个任您挑拣——如今杜康就在我曹司里做仓曹佐使,也算是人尽其才哩。”

洪成思索了一下,说道:“这么样罢,你婶子带着你两个弟弟到上河村去耍了,估摸着还要在你家多住几天。我反正左右无事,跟你去一趟平海军,找高正实叙一叙再说,自打去年离了保海,哥儿俩还没见过面。”

他这么说其实已经算是答应了,不过撇不下面皮,先拿高健出来遮拦,顺个台阶儿下下。

陆鸿听他的语气,便暗暗放下心来。两人东拉西扯又说了一会闲篇,洪成将旱稻的事情提了一嘴,说是想找个机会亲自到林邑国去看看。

陆鸿虽然不知道“林邑”这个地方,但是经过洪成解释,是在真腊以南、又叫占波之后,便知道其实就是越南占城,而那个所谓的“旱稻”,其实就是占城稻……

记忆中这个稻种最早还是宋朝前后传入的中国,先在福建地区成功种植之后,这才渐渐推广。

他十分支持洪成的想法,不过也提了一点意见,占波与青州气候相差太大,说不定千辛万苦将稻种带回来之后,并不能适应本地,那便白费功夫了。

他请洪成最好是等南北一统之后,取了稻种先在南方的福州、泉州等气候相类的地区试种,先保证成功率,再慢慢摸索推广的可能性——大不了到时候他奏请皇帝,让洪成带使持节,正式地访问一趟占波,通过官方途径,争取全面完整地获取这种旱稻的信息和种植技艺……

洪成被他说得心头火热,一个劲儿地点头,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太单纯,目光也太短浅了,光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要办成这件大事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

试想一下,到时候他身披上国朝服,手持仪节、圣旨,带着浩浩荡荡的使团,接受林邑国王跪拜聆制的时候,那该是何等的威风!

“可是……咱们大周和南唐来来往往打了一百多年,至今仍然隔泗水而治,想要一统该到甚么时候啊?”洪成说出了自己唯一的疑问。

陆鸿望着杯子里沉浮不定的青芽,斩钉截铁地说:“我相信,不会太久了!”

……

……

中午留在洪家吃罢了饭,洪成简单收拾了几套行装,便随着陆鸿上路了。

老仆人常安仍旧留在家里,从县城到平海军还有几十里路,他的身子骨未必折腾得起。

谁知晌午刚过了没多久,家里又来客人了,这回是县令岑维元。

老岑还是来劝洪成出山,给他帮手的,这回甚至带来了州里对他的答复,刺史大人明确表示可以帮他举荐洪成,并且告诉他这个事情就算到了朝廷,应该也能顺利通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