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148)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这其实是好事,颇有些像老后军在神都的时候,陈森、郑新那班人的表现。这些人已经真正成为他的兵了!

一行人从平海镇出发,去到三河镇上河村,那便必然要经过赵家集,既然从赵家集过,那便必然经过已成一片废墟的赵家集客栈。

“赵四家的现在还在坝集?”陆鸿问小五子。

赵四的事情发生之后,陆鸿曾经拿了一笔钱出来,交给小五子去安顿无依无靠的赵家婆娘和几个娃娃,不过这件事办了便罢,一直也没再想起来,此时与小五子一道儿故地重游,心里头也没操心烦神的事儿,便不由得记挂起来。

“没了,坝集那铺子已经退了,现在在县城里卖米糕。”小五子自打在水大寨里,与陆鸿分享过那点白生糯口的青州米糕之后,就一直念念不忘,年前终于借这个机会帮着赵四媳妇儿开了间米糕铺子,也算了了自己一桩夙愿。

陆鸿点点头“嗯”了一声,说道:“赶明儿找个机会去拜望一下,看看娃娃家还缺点儿啥。毕竟赵四的死跟我也有些关系,三流子回头替我记挂着这事儿。”

三流子眉毛一抖,不情不愿地说:“为啥是我,小五子办的事咋不让他办到底?”

小五子笑着瞅了瞅他,嘴里没说话,后头王正却开口了:“三哥,你咋忘了,小五哥马上要成亲哩,怎么好再往寡妇家跑?”

三流子一想也是个道理,他唯独不忿被王正这后生抢了一嘴,没好气地道:“你人小鬼大,哪里知道的这些花花儿?回头三哥我也找个媳妇儿,到时候就该轮到你敲寡妇门哩!”

第一百三十三章 监军老爷要来

小王正一听便苦了脸,急道:“那不成,这差事俺做不来……鸿哥,你上王家村找俺爹说说,也给我相个媳妇儿罢?”

这下连小金子都笑了起来,三流子哂笑道:“三岁娃娃想媳妇儿,差半辈子哩。回头我央求赵大成两句,让他带你上小庵集,教教你男子汉的那话*儿怎样使法!”

几人一阵哈哈大笑,反将小王正羞臊得没言语了。

末了陆鸿骂了三流子一句:“你趁早消停些,赵大成那两记散手可不成,我听左虎悄悄说过的,你别让他带坏了小正。”

他一说三流子更来劲了,兴味高昂地腆着脸问:“怎样个不成法?是他那话*儿不管用?”

陆鸿把眼睛一瞪,斥道:“少扯淡,我上哪知道的那样细致?”

其实左虎在背后说的是赵大成眼光不行,找了个快五十岁的老情人,从去年末到现在已经纠缠了两个多月,还没断下。

不过这些从左虎嘴里说出来,主人公又是赵大成,因此真假着实难辨,况且这分属个人隐私,陆鸿也就没在三流子面前宣扬……

一行人晌午出发,慢行快走,只一个时辰便到了上河村,期间还在西马庄逗留了片刻,看望了一下去年在水之战因伤退役的黄宝。

这位陆鸿的四舅因为几个外甥的照顾,加上朝廷减免的课税,如今便在家做个殷足的富家翁,生活还算惬意,见了他们十分高兴,愣是要留在家中吃饭。

陆鸿好说歹说还是没留下,到了上河村趟过燕子河时,胡家刚刚开始准备晌午。

小玉儿乍见到大哥,高兴得合不拢嘴,自打进门便腻在了陆鸿的身上。

陆鸿便一路抱着她,上了小五子家,郑重地禀报了小五子娶亲的事情。他三堂叔自然高兴,也愿意请胡顺做这个主。两家为了几年前的事情已经许久不曾来往了,这回终于请得动三堂叔上门,俱各欢喜。

胡顺他婆娘黄氏也专门为过去的事情向堂叔子请了罪。

接下来便是商量正事了。

按照女方家长范翔的意思,两家都是军籍上摸爬滚打的,不必搅得那样复杂,三媒只作一媒,六礼也尽量从简!

其实头一礼“纳彩”也就是双方相见,已经由陆鸿办过了,“问名”、“纳吉”两道礼也请了西马庄的平瞎子通算过,小五子与范绿桐两位八字相合、再好没有了!

剩下便是“纳征”即下聘、“请期”、“亲迎”,这都要请双方长辈参与,陆鸿便老实不客气地做了个中间大媒。

不过他把事情交代给了胡顺之后便没在上河村多逗留,小五子这位当事人、还有三流子与王正两个帮手都留了下来,陆鸿自己带着小金子又急匆匆赶回了平海军。

倒不是平海军发生了甚么紧急的大事,而是他在半路上截到了岑维元发给他的公文,上头说督查司与河北道监军巡察使两拨人马已经到了淄州,叫他提前做好迎接的准备……

“这他娘的不是搅事情吗?”陆鸿一边火急火燎地原路返回,一边气急败坏地抱怨。小五子的事情刚刚有个眉目,他还打算多在家逗留两天,干脆把这趟喜事办下来呢!

可是现在看来,如果那帮人行得快,那么明日便能到平海军,如果来得缓,那后天最迟大后天也就到了。实在是打淄州过千乘县,根本不必经过保海县城便能到达平海军了……

他倒要看看这回带头督查司的是谁,虽然朝廷派下督查司已经不是甚么新鲜消息了,但却迟迟没有公布这个新设督查司的组成人员。

不过在陆鸿看来,多半还是汤柏负责这事,一来汤胖子是兵部司郎中,正印该管;二来熟悉情况,去年在青州摸了一趟已经把上下关系全都打点清楚了;三来去年与各方的香火情分在这,不论是与李毅也好、陆鸿也罢,都算得上是老熟人了,因此朝廷没有理由放着一个轻车熟路的汤胖子不用,而另派他人前来。

至于那个“监军巡察使”,他就不大猜得透了。武帝遗诏明明白白说了“书生不得监军也”,那么这位巡察使大人究竟是甚么来头就无处可猜了,陆鸿打算回去问问江庆。

他与小金子两人回到平海军时,天已经擦黑了,新招的那十六名亲兵还在轮班守卫着指挥所,见了陆鸿他们回来,齐刷刷行了个军礼。

陆鸿随手还了一礼,指着其中一个说道:“姚九,去找厨房弄两碗面来,顺便把江副使叫来,就说我找他!”

那姚九也是个半大的后生,如今在王正的手下。这十六人一到,陆鸿便分成了四组,分别派给小五子等人,这些人也接过了轮番守卫指挥所的职责。

不一会江庆来到指挥所,行了个礼道:“大人,您怎么这样快就回来了?”

陆鸿坐在大案后头,一手执笔,在纸上飞快地书写着,头也不抬地说:“你先坐,督查司和监军巡察使已经到了淄州了,你知道不知道?”

江庆摇头道:“这倒不知,上头没发公文啊!”

“搞突然袭击呗!”陆鸿写罢了将笔一搁,抬起头笑着说,“我这消息还是从岑维元那来的,督查司我是知道的,这个监军巡察使你了解多少?”他把江庆叫来,要问的就是这个事情。

江庆毕竟是在神都的圈子里熬出来的,当即不假思索地答复他说:“监军巡察使就是宫里的老公,奉圣君的圣旨或密令出来公干,主要是巡查地方军府。”

“他们有具体官职吗?”

“没有,就是一些普通的当值太监,只要得圣君的信任就成。”江庆对这些事可以说得上是门儿清,其实也算不得甚么秘密,只不过陆鸿做官时日太短,对这个时代的认知仍然十分片面罢了。

不过他没想到这些所谓的“监军”竟然就是太监充任的,但是仔细想来也是个道理,有武帝的遗诏在那,丰庆帝不可能再派文官监军,军方之间互相监督更是无稽之谈,也无法达到皇帝想要的效果。

如今这些监军们可以说完全是忠诚于皇帝一人,因此派这些人出来,更加有利于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力。

“不过记载上看来,自打文帝载道十二年立下这样一个制度之后,到现在将近四十年间,总共也只派出过五次监军巡察使——包括这次。”江庆如数家珍,从载道十二年第一次、载道二十五年第二次说到载道三十六年第三次,“咱们当今圣君在位七年就派过两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