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194)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小五子避让着两边的行人,到了门口把一本蓝布皮子包的书丢给他,顺手就把马栓在了台阶下面。

“何必去南市?”小五子进了门,拍了拍手上的灰尘,说道,“对面就有。刚才正好碰到一个牙行的伙计,他们说最近可缺好管家,次一些的能找到,不过要么就是没干过这行,要么就是干得年月短,要么干脆过去不合主家的意辞退过的,要想挑个中意的得碰运气了!”

他一面摘下门后挂的笤帚拍打着脚面的灰尘,一面继续说道:“还有,我在修文坊的那个甚么集贤诗会馆听说了,月底你要去的那个乐府诗会可不是闹着玩的,元稹、张籍都会到场,只是不知道香山居士白居易会不会来……”

听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竞相从小五子的口中蹦出来,陆鸿这一次的惊讶非同小可!

“元稹元微之?”他连忙抓住了小五子的手臂,再度确认了一遍。

“对啊……”小五子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不然还能有谁?”

真的是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

他有点儿不敢相信,再过十几天,就能和这些名垂千古的大诗人们见面了!

看来这个所谓的诗会还真不是等闲的“打油诗会”了……

(感谢书友水帘小狐的捧场)

第一百七十四章 玉浮观

“开门开门!”

陆鸿正穿着让小五子新买来的文士袍,就听见门外一通乒乒乓乓的砸门声,叫门的是三流子。

他给王正使了个眼色,后者屁颠屁颠地跑去下门闩——自打听说家里要聘下人之后,这小子怨气就消了,做起活儿来也麻利得多!

“有吃的没有?给我垫巴垫巴,饿坏了!”门刚开了一条缝,就听见三流子嚷嚷起来,并且急不可耐地自己推门闯进院里。

他把腰上的佩剑解下来——纯作装饰的穗剑——一脸兴奋地叫道:“嘿,你们没瞧见那场面,一水儿的黄袍女冠,那身段,那面相,比女军那帮水桶腰的壮妇们可耐瞧多啦!”他见陆鸿正拾掇着脑袋上的幞头,便做了个鬼脸,笑道,“这会儿再去可没的瞧,太平观已经关门啦!”

陆鸿见他那副得意的样子,笑骂道:“你少叫嚷,莫吵了隔壁的人家——我可不是去甚么太平观,咱们坊子里玉浮观的孟真人请我去吃斋观礼,说要给我立个星辰牌位。”

三流子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灌进肚里去压压饥火,闻言瞪大了眼睛道:“你又是甚么大善人了,凭啥给你立牌位?”

一听这话陆鸿便不喜欢了,白了他一眼道:“我凭啥不能立?”

坐在边上的胡小五撂下书本,笑着接口:“怎么不是善人,你鸿哥今日可大方,捐了一个金锞子。”

三流子把眼睛在陆鸿身上前后左右一顿打量,难以置信地道:“你是不是病还没好,头壳烧坏了?这东西不拿去换功勋?”

陆鸿呵呵一笑,把他手里的穗剑抢过来别在自己腰带上,满不在意地说道:“老子已经是从四品上的散阶、正四品下的实职了,还能换到个啥?总不能给我提了三品去,那文官武将们能容得下我?唾沫星子也能把我淹死!咱们就吃个哑巴亏,把钱装兜里,给宰相们省点儿心……”他说着转了一圈,问,“咋样,像不像个书生?”

三流子嗤笑一声,没搭腔。实际上他也有点后悔,把缴来的十几个金锞子上交了一大半……

王正倒是在旁给了点意见:“有个四五分像罢,就是你身上那个叫甚么气来着,有点儿重,把书生气给压下去了!”

小五子开玩笑地道:“是戾气!”

王正摇摇头道:“不不不,不是这个,意味儿不大对……”

三流子道:“是煞气!”

王正也觉得不贴切。

陆鸿懒得和他们白扯,再啰嗦日头都快偏过皇城的西北角去了!他一面整束着领口一面向外便走,口中说道:“是霸气,懂不!”

三流子撇了一下嘴角:“瞧给他美的,还霸气……”

陆鸿刚走到门口,又转过头来道:“吴卫等会若是来了,你们就上街买点儿吃食,晚上给我留着门儿。”说着便背过手,施施然地上了街。

三流子走到门口,朝他的背影喊了一声:“他已经说好了叫绿杨楼的厨子送酒菜来!”

陆鸿将手甩过肩膀,头也不回地摇了摇,转身便消失在了巷口。

玉浮观真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道观,比陆鸿住的第一进院还要少两间房。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进门便是一口香坛,中井立着一方小亭,亭中方尊炉鼎;坐北一座神殿,供奉老君像,东侧间是膳堂兼寝宿。

西南角甚至还有半块竹林,掩映着一小间茅屋,乃是净手厕。

今晚玉浮观只请了韦、陆两家,因为道观太小,无法安顿许多香客,而这两家善主捐的香火最多,因此只能向修业坊的别家住户告了罪,专请了这两家当主。

陆鸿赶到玉浮观的时候,韦家人已经到了两位——当家母杜老太太,以及韦家长男、荫袭开国子、当朝工部员外郎韦曈。

韦曈的父亲就是刚刚过世的前宰相韦执宜。

京兆韦氏在此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望族,与陇西李氏、文水武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在民间并称七宗六姓,而开国子韦家不仅是京兆韦氏的分支,当家母老太太也是出身名门——京兆杜氏。

杜老太太的父亲就是先圣文帝朝最后一批宰相之一,邠国公杜黄裳。

这老太太身兼两族望气,本身也是雍容端庄,一身贵气,叫人不敢正视。陆鸿刚被小道人胡立涛引进观门,便瞧见韦员外陪着杜老太太在香坛之前敬香。

一名黄袍高冠的老道人须发皆白,身量清瘦颀长,容色间潇洒出尘,正手执浮尘、神情肃穆地侍立在旁。想必就是那孟真人了。

韦家母子两人敬罢了香,便在孟真人的指引下进了大殿,又在老君像前叩拜。那胡道人便领着陆鸿来到香坛之前,请他解剑洗手敬香。

陆鸿一面把那破剑解下来交给胡立涛,一面暗自后悔:早知不带着劳什子出来装逼了,恁的麻烦!

一套流程走过,陆鸿已经是出了一身透汗。他虽然经过科学主义无神论的熏陶,并没有多深的宗教信仰,但是进了道观、拜过老君之后,个中天然的肃穆气息叫他不得不心生敬畏。

那孟真人与韦氏母子已等在了殿外,见他从内出来,孟真人便笑眯眯地上前见礼:“这位想必是陆居士,未曾恭贺乔迁之喜,恕罪。”说着便给他引荐,“这位韦门杜老夫人,这位是韦居士。咱们一坊作邻,也是缘分,虽有方外、居士之分,总是一门入道,日后多相亲近。”

这孟真人显然是极有威望的,他说完了话,那原本神情庄严的杜老夫人也矜持地点了点头。韦曈便抢先一步,执了个平礼,客客气气地说道:“陆相公新迁,敏光未曾亲自上门拜谒,失礼得紧!”说罢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这韦曈已经四十多岁,一脸深重愁纹,多数是因为仕途不顺,以及家族负担,导致压力过大,使得他看起来有些未老先衰。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缘由,令得他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是他再是官卑职微,也守着个开国子的爵禄,况且比眼前陆相公年长得多,按理说绝没有先敬之礼。

孟真人虽然人在方外,却也通知世俗礼节,他为刚才之所以为陆鸿引荐韦家人,其实只是因为自己道观得了人家一大笔的馈赠,于心不忍之下想要为这个所谓的“外地来的读书人”牵个线,至于能不能就此搭上韦家的门路,还得看他自己的造化。

而且他也有个私心,总觉得这位陆相公肯捐赠这么大手笔的香火,定然也是个虔诚的崇道向善之人,他本人既然从道为事,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能够帮扶一把同道居士也是好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