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天策(400)

作者:苏渔川 阅读记录

陆鸿不禁有些头疼,两人还没见面,就先摆出这许多迷魂阵,看来这个假,真不怎么好请……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却听大殿正堂之中脚步声音响起,一个轻快矫健,是刚刚离开的小应九;一个沉重缓滞,恐怕便是年老体重的丰庆帝了。

陆鸿连忙对门而立,不敢稍有不恭不敬之态,眼看这对君臣之间,便要进行生平第一次的会谈了……

丰庆帝人影尚未在门口出现,便已经开了嗓音说道:“朕的小陆将军到了?”

话落人至,他平平常常地披了一身闲适宽松的袍服,稍稍遮掩了一些宽胖的身躯,便出现在了屏风之前、门户之外。

陆鸿倒不是完全没有见过丰庆帝本人,远远望过几次,双方间距最近的一此,丰庆七年西苑大演武时,陆鸿被李毅下放到观众席瞧热闹,当时丰庆帝乘御辇过天街,由李毅亲自驾车穿过定鼎门时,陆鸿就在门洞里瞧着……

再过短短一个月,距离当日的“近距离接触”,便整整两年了!

陆鸿连忙趋前两步,躬身下拜:“臣,拜见圣君万岁!”

丰庆帝显得兴致不错,呵呵笑着将他扶了起来,颇有些感慨地说道:“七年初一,出城往西苑,朕便在定鼎门中瞧见了你,好个少年郎!”

陆鸿完全没想到,皇帝对他的第一句话便是提到了这件事情,而这件事正是他方才心中所想。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他不过是一名六品军官,躲在人群之中连自己都生怕找不见自己,这丰庆帝居然当时便注意到了?

不管怎样,他还是觉得心中暖洋洋的,很是感动,忙道:“圣君谬赞,没想到圣君当年慧眼如炬,竟瞧见了臣下。”

丰庆帝哈哈大笑,摆手道:“若说没想到,朕更加想不到,当年那位牵着迟行,躲在人群中的少年校尉,今日已是功勋赫赫的朝廷柱石!”

陆鸿奇道:“圣君认得迟行?”

丰庆帝神秘地一笑,说道:“这匹马还是头小驹子的时候,便在朕的御马厩中了。后来赐给拓戈尔汗,没想到他肯送了给你……”

这老皇帝看起来精神十分健旺,也十分健谈,全然不像当年传言的那般,昏厥之后便一直暮暮沉沉,精力欠佳。

陆鸿心中纳闷的同时,也因着笑了一声,点头道:“那是承蒙韩大将军照拂。”

丰庆帝“嗯”了一声,指了指陆鸿脚边的蒲团,自己走到对面,在小应九的搀扶之下坐了上去。

陆鸿正襟危坐,两人一个相对,便要谈到正题了。

“听说你想休假?”丰庆帝看似随口说道。

陆鸿欠了欠身,说道:“正是,战事旷日持久,臣下思及家乡、念及父母,好生挂碍,特请圣君恩准回乡过年。”

丰庆帝显然早就想过这个问题,点了点头,道:“那也未尝不可。”

陆鸿没想到事情如此顺利,真个又惊又喜,正要谢恩,却见丰庆帝抬了抬手,阻住了他。

“不过,如今朝廷有两件大事亟需解决。”丰庆帝说着眯起了眼睛,带着两分考究的意味,说道:“若是小陆将军帮我解决了这两件难题,那么任你天涯海角,自去自飞,我来不来管你……”

他的口气虽然严肃了一些,但是自称也从“朕”变成了“我”,算是折了个中。

陆鸿心中盘算,自己在神都的时日,拢共加起来也得有几个月了,这丰庆帝倒确实一次也没勉强过他上朝……

他能猜到其中一大难题,还是神都留守的问题,但是另外一个却是怎么也猜不到了——难道还真把他算进了宰相班子,他一走,政事堂三条腿便能缺了一条?

陆鸿也不敢自作聪明,便老老实实地请教:“不知圣君所虑者何?”

丰庆帝倒也干脆,朗声说道:“一者神都谁人镇守,二者南国何人经略!”

原来是经略南唐旧境……

眼看着过年开春,这倒的确是个问题!

实际上,他早早便与花大爷讨论过这件事,只不过当时谈的不深,也就没记在心上。

对于神都留守的人选,陆鸿已经有了备案,但是南国经略这个问题,却不曾仔细想过。

因此他略略沉吟了一会儿,才道:“神都可调花源将军回来留守,现任长史孔良尽能担当安东重任——再以温蒲、扶吐瀚、贺高等人辅佐,安东无需担忧。”

丰庆帝显然也早就想过这个方案,此时听陆鸿说的这般笃定,便点了点头,道:“安东是你一手操持来的,你说可行便一定可行。只是花小侯资历总归浅显一些,为何不请司马将军回京?”

所谓“资历”,一则是领军时间长短,二则是参战次数多寡,三则战绩功勋高低。陆鸿是二三条无人可及,因此可称有资历,而花源确乎显得不那么过硬。

不过陆鸿早有考虑,直接笑着说道:“司马将军还是继续接管安西的好,花小侯资历虽然稍显不足,神都还有卢大帅,尽可镇得住场面!”

既然提到了安西,那便绕不过王睿,以及龙武军去。但是两人都很默契地没有提这一茬儿……

第三百五十四章 陛辞(二)

陆鸿顿了顿,补充道:“圣君若是还有担忧,那便将皮休将军留在神都——还有两位,皆可用之。一位是马威将军,治军颇有其术;再有褚垓将军,支应后勤也是一把好手!”

丰庆帝先是蹙着眉头细细想了一会儿,他对这个马威很有印象,当年到青州去调查青州行营功过督查案的卫署代表,便是此人,颇能领会上意,差使办的比兵部漂亮得多……

不过这个褚垓,组建青州行营的时候,的确听说此人辎重能力了得。不过听闻七年大演武之后,便一病不起,却不知现今是个甚么光景了……

“前两日听人提起过,褚垓将军已然痊愈数月,正打算前去探望。”陆鸿笑着说。

丰庆帝紧蹙的眉头便舒展开来,有这几个人,的确是勉强够了。特别是卢梁,他是十分放心和倚重的,只是此人从来都在幕后,不曾推上台面,因此一时竟然忘却了。

一想到卢梁,丰庆帝便信心大振,当即拍板道:“好,就这么办!那么南国之经略,又是如何计较?”

陆鸿有些纳闷地想:“这种事不把曹梓和崔景芝招来商量,问我做甚么!我这宰相可是光领俸禄的荣誉差事啊……”

不过他可不敢问出了口来,只好搜肠刮肚,勉为其难地转着脑筋。

他偶然抬了抬头,却见丰庆帝目光闪烁,心中蓦然一动:好啊,这老皇帝是在刁难我呐!这种大事他肯定已经找宰相们出过主意了,此时却来考我这个半吊子?

既然想到了这一层,他便轻松了些,试探地道:“臣下以为,邓门四将皆有经略州郡之能,圣君不妨将淮南道交给邓老帅打点。”

他的考虑是,邓锦常年驻扎徐州,有治理经验;与淮南道诸州唐军隔泗水相峙多年,必然清楚底细,是个极好的人选。

丰庆帝微露诧异之色,陆鸿所说的话,几乎与崔景芝的意见如出一辙。他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是问道:“那其他各道呢?”

陆鸿顿时大感头疼,他是一不了解南唐各道的形势,二不认识朝中可用官员,如何能将南唐七道几十上百个州尽数安排妥帖……

他忽然想到一个可以借鉴的办法——效仿隋文帝平陈啊!

他将这个主意说了,并且明确指出,应该请政事堂来参谋此事。

言外之意便是:这种鸟事自有该管之人,我已经出了这么些主意,你皇帝老儿不好拿这事强留我!

丰庆帝更加感到惊奇,实际上,昨夜他急招曹梓、崔景芝两位宰相进宫讨论这事,曹梓当即便指出,“可借鉴杨坚平陈之法”……

曹梓还当场列举了比如重新规划行政区域、设置乡里(即五百户为一乡,置乡正,一百户为里,置里长,打散重组,防止纠集叛乱)、灌输纲常伦理、明确刑罚等等手段。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