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272)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这些人中最特殊的也就王猛了。

科举完毕,明经、明算交由刘群、申钟、條攸审阅,李跃自审策论。

绝大多数都没什么新意。

不过是增加赋税,开垦田地,鼓励生育等等,书法不错,读起来朗朗上口,足见世家子弟的文学修养。

但有修养却没多少营养。

有人竟然主张与慕容氏罢兵言和,暂避慕容氏锋芒,结为兄弟之国,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将冀东三郡割出去,集中精力发展中原,十年之后,兵精粮足,然后反攻慕容氏……

李跃连名字都不看,直接一把火烧了。

割土求和的门一开,后面很难合上。

这年头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别人的得寸进尺。

梁燕两家已是不死不休之局,谁后退,谁就会万劫不复。

就连崔宏的策论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定律令、立朝仪、改官制。

这些东西有用倒是有用,却不是现在这个阶段,没时间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只有王猛的策论令人眼前一亮,主张将河南四州豪强迁至邺城周边,大者聚城池,小者立坞堡,增加邺城的实力,同时削减豪强对地方的控制力,释放土地、人口。

“……昔者大汉所以强,盖因历代迁天下豪强入京畿之地,大梁拥冀、豫、兖、青、徐、扬六州之地,却困于南北之间,何也?大而不强,广而不盛,士族豪强割据地方,小者私兵数千,大者过万,良田皆为其所有,而不纳赋税,不服徭役!郡县皆是前朝旧吏,无进取之心,无抚民之愿,国家稍有动荡,北者投燕,南者投晋……”

李跃读完,不禁为王猛捏了一把冷汗。

王猛、王猛,还真是一剂猛药。

这道策论若是传出去,不知会有多少明枪暗箭朝着他。

现在问题摆在李跃面前,这剂猛药敢不敢喝下去。

对历史上的苻坚也心生佩服,自古良臣与明主相辅相成,就像商鞅与秦孝公一样,没有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能活多久?没有苻坚的支持,王猛也很难得志。

他这是革大梁的命来的。

李跃嘴角卷起一抹笑意,将王猛的策论一把火烧了。

大梁建国第一场科举也就这么尘埃落定了。

明经录用一成,明算七十五人录用七十二人,剩下三人,连基础加减乘除都不会,明显是来滥竽充数的。

策论,刘昭、卢邈、郑豁前三甲。

崔宏第四,算是对他的敲打。

王猛只排第九,李跃擢其为东阿县令,兖州豪强多在此县。

第三百二十七章 暗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王猛一上来就大刀阔斧,肯定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李跃倒是不怕,但对王猛未必是好事,梁国的规矩也不能破,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王猛再厉害,也要先熟悉梁国的政治氛围,积累一些经验。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有本事的人,绝不会被埋没。

李跃有喝猛药的魄力,但眼下时机还不对,条件还不成熟,至少要在与燕国的下一场大战分出胜负之后。

对付士族豪强,不宜大张旗鼓,现阶段还是温水煮蛙为上。

至于刘昭、卢邈、郑豁、崔宏这四人,被李跃安置到六部任职。

其他士族子弟各有职位。

重用了士族豪强,表面看起来国中一片祥和。

王猛赴任,李跃亲自送行,还为他配备了一千黑云军精锐。

这年头全靠刀子说话,一个手无寸铁的县令,夹在豪强中间,日子也别想过了。

李跃还想解释一番,王猛却拱手道:“殿下爱护之意,臣铭记在心,此去兖州,定不负国家,不负殿下。”

李跃心中一暖,与聪明人打交道省心省力,“若不可为,切记保重自身,你我君臣还要收拾这北国江山,驱扫胡尘,一时之进退,无伤大雅!”

王猛的出身对李跃对梁国而言太完美了,庶族出身,没有士族羁绊,没有宗族牵连,而他也有抱负有理想之人。

“谢……殿下!”王猛愣了一下,然后深深一拱手,接着翻身上马,头也不回的向南而去。

一千黑云精锐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向南而去。

李跃一直目送他们消失在地平线,才返回邺城。

进入三月,关中传来各种消息。

桓温兵败退回荆襄之后,新一轮对氐秦的围攻拉开序幕。

苻健一上来就称帝,吸引了各方仇恨。

王擢联合张重华攻打陇东,姚襄、张平夹击河东。

苻雄不顾箭伤未愈,率一万步骑迎击王擢,大破之,王擢兵败转投凉州,但苻雄也因伤重来回奔波而死于军中。

氐秦太子苻苌攻破雍城乔秉,也因箭伤复发,病逝于军中。

二人的病亡并没有影响秦军的强势,左卫将军苻飞平定刘珍、夏侯显等关中豪强,时人称其有关羽张飞之勇,远近羌胡望风而遁。

不过东路姚襄、张平势如破竹,除了蒲坂,河东诸城皆破。

眼看大军攻破蒲坂之后,便可踏入关中,两人的联军又出了幺蛾子。

为了抢占盐池,龃龉不断。

姚襄有河东豪强支持,军势强大,获利甚多,张平一怒之下,裹挟河东数万百姓退回并州。

姚襄继续攻打蒲坂。

苻健派苻飞率苻坚、邓羌五千精骑支援蒲坂,一战而破两万羌军,生擒姚襄之弟姚兰,将姚襄挡在河东,为关中赢取了时间。

姚襄大军围攻半月,蒲坂坚如磐石,只能退回安邑。

氐秦在一次次围攻中越打越强。

关中的烽火连天,江东一片沉寂,不过慕容氏又蠢蠢欲动起来。

燕国细作活跃起来,增加了数倍。

山雨欲来风满楼,封奕最擅长策反拉拢,细作增多,一定在酝酿着什么阴谋。

李跃目光重新集聚在鲁口。

冀州唯一的缺口就是此地,以前王午还跟慕容氏不共戴天,但吕护却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背叛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只要慕容氏给的甜头多,这人就会倒向北边。

不过就在李跃盯着鲁口,先举起叛旗的却是阳平孙元,自称兖州牧,聚五千部众,裹挟两数万百姓,一路向东南,也不攻打郡县,挺进泰山之中。

广宗乞活将张谦反,裹挟三千家,北上投奔燕人。

别人造反,李跃也就认了,广宗乞活军居然也会背叛,李跃像吃了苍蝇一般恶心。

“燕国承诺张谦为上谷太守,封侯,赏千金,此人受不住诱惑,于是北投。”董闰脸色也非常难看。

张谦投降,同样也是在打他的脸。

李农、冉闵死后,董闰一跃成为广宗乞活军的头领,张谦投降,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封奕这招策反玩的漂亮,广宗乞活军恰恰是李跃的盲区。

这也能看出燕国的渗透能力并不差,燕军军纪严明,当初三路南下,虽然掳掠百姓,但并没有如羯赵一般肆意屠杀。

而燕国的豪强与河北豪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向对他们敞开怀抱。

对河北的渗透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年头最不缺反复无常之人,既然有人背叛燕国,就肯定有人背叛梁国。

“臣愿率三千骑,擒杀此贼!”董闰拱手道。

李跃揉了揉额头,地盘大了,人心不齐没什么奇怪的,这两人背叛除了恶心自己,对两边态势并无多大影响。

但封奕弄这么大的阵仗,只是为了恶心一下自己?

李跃盯着地图上的鲁口,“董将军稍安勿躁,会不会是封奕的声东击西,故意制造混乱,其目的还是在鲁口?”

想要击败如今的梁国,仅凭阴谋诡计没用,必须燕军亲自下场。

而燕国要下场,就必须拔除鲁口这根钉子。

邺城周边已经打造成铁桶,李跃不介意用邺城消耗燕军,就像当年襄国消耗冉闵一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