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303)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唯!”

张生野刚要离去,就听到宦官在殿外细着嗓门道:“殿下,刘令君府上前来报丧!”

“晚了。”李跃坐回胡床上。

敌人的反击如此凶狠凌厉。

张生野脑门上渗出几滴冷汗,“属下无能……”

李跃倒也没迁怒于他,能蓄养死士,精准埋伏在申钟必经之路上,肯定不是一般刺客。

燕国细作做不到,地方豪强没这个实力。

“先去刘府!”李跃穿上两层软甲,带着宿卫赶往刘府。

但出乎意料的是,刘群并不是被刺杀的,而是骤病而亡。

“这段时日尚书台忙着撤郡划州,家父身为尚书令,呕心沥血,原本就有病根在身,昨夜忽然咳嗽不止,就这么去了……”刘群儿子刘尚哭哭啼啼道。

“兄长常言王命在身,不敢懈怠,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劳累过度……”刘启一脸颓然之色。

“刘公节哀,令全城裹素,为刘令君、申太尉举丧。”李跃总觉得有些不对,前几日刘群虽然神色不太对,身体看上去并无大碍。

不过人是在府中去世的,身上也没有伤口,这种事情做不得假。

“谢殿下。”刘启拱手一礼。

李跃望着刘群的遗体,心中一阵黯然,他的离世,意味着梁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自己能顺利吞下冉魏,离不开他的暗中支持,梁国也因此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日。

虽然没有第一时间支持革新,不过也从未反对过。

只要自己拍板,他都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他的逝世,必然会引起内外的一系列震动,对革新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刘公……可曾改变心意?朝堂正是用人之际。”李跃望向刘启,希望他能站出来。

刘启却摇摇头,“兄长新近离世,启悲痛莫名,实在无心仕途,还望殿下见谅。”

“人各有志,刘公保重身体。”李跃没再多劝,还要去安抚申家。

申家原本籍籍无名,在士族中排不上号。

但经过申钟几十年的经营,家道开始兴旺,其子申胤、申邃、申绍、申道生等,颇有才干。

其中申胤、申绍去年春闱就中了,各自补为县令,颇有政绩。

李跃安抚一番,拜祭了申钟的灵位,也就返回铜雀园,如今多事之秋,不宜在外逗留。

刘群、申钟离世,尚书台的撤郡划州也就陷入了停顿,需要一个得力之人重新接手。

刘启指望不上了。

其他人要么才能不足,要么声望不够。

李跃思索了良久,决定调常炜回朝,主理此事。

常炜资历、才能绝对够了,关键还是自己的心腹,交给他,这场革新才不会出现偏差。

“殿下,崔郎君求见。”

“孤正要召见他,他自己却先来了。”李跃面无表情。

刺客手段如此凶狠、精准,放眼邺城,能做到这个地步的,没有外人。

而且崔家的嫌疑也是最大的。

李跃屏退了外人,崔宏一句废话都没有,“此事绝非崔家所为!”

“哦?那么你觉得是谁人所为?”

“近日传闻燕国亦在革新,邺中多有燕国细作……”崔宏强行解释。

“殿下……王妃求见……”女官在殿外细声道。

“不见。”李跃挥了挥手,崔家的人倒是心齐。

“崔家从无背叛殿下之心,还望殿下明察。”崔宏双膝跪地,重重磕在地板上。

李跃闭眼思索了一阵,崔家都跟自己联姻了。

崔言思马上就要生,崔氏没道理这个时候弄这些。

一旦生出个男孩儿,崔家的所有利益就都有保障了,一跃成为外戚,崔氏应该不会如此目光短浅。

梁国越是强大,崔氏就越显赫。

这原本也是李跃与崔家的默契所在,立崔言思为正妻,本身也是加固两边的结盟。

刺杀的破绽太大了,总会查到蛛丝马迹。

但李跃心中的疑云更大了,不是崔家,又会是谁?

难道真是燕国细作所为?

第三百六十五章 疑云

看起来越像是崔家干的,反而不像是崔家。

崔家若是下场,就不是这种规模,以他们的影响力,只怕半个冀州都要跟着震荡起来。

蒋干、缪嵩、刘猗这些冉魏遗臣可能性也不大,某种程度上,刘群和申钟算是他们一派的人,都是冉魏遗臣,这两人去了,遗臣派系的实力大减。

“由你来查明幕后主使如何?”李跃换了个思路。

对方处心积虑,官府很难入手,眼下正是革新的关键时候,没精力花在这上面。

李跃也考虑过借此事兴大狱,清理一批不支持革新之人。

不过打击的范围太大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支持革新之人,并不等于是敌人,其中很多人还是可以争取的。

一旦引起整个士族豪强的反感和抵抗,这场革新也就推行不下去了,他们仍有相当大的实力。

崔氏、郑氏、刘氏等几个大士族联合起来,就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

梁国正处于上升期,若是再度陷入战火,就大大违背了革新的初衷。

另一方面,梁国立国才两三年便血流成河,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

就像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一样,整个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权臣一个接着一个。

革新需要政治智慧,而不是一味的屠杀,屠杀是下下之策,还没到这个时候。

似乎幕后主使之人的意图也在于此,屠刀举起,想要收起来,就没容易了,也会给革新蒙上一层阴影。

崔宏一楞,但很快就明白李跃的用心,“臣领命!”

李跃神色温和起来,“你姐姐近日没少担忧你,今天一同晚宴,你们也好叙叙旧。”

“谢殿下。”

刘群、申钟被刺杀,大大迟缓了撤郡划州的进度。

常炜快马加鞭从许昌赶来,想要上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不过低调一段时间也好,看看还有什么牛鬼蛇神蹦出来。

而这段时日,李跃加强了尚书台官员的护卫力度,抽调五千黑云军日夜守护,连他们的家眷也一同保护起来。

还去信王猛,让他务必注意安全。

君臣二人,一内一外,互相呼应。

不到一个月,敌人的第二重手段来了。

之前窜入泰山的孙元,在山中喘了一口气后,开始袭扰青兖二州,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齐地豪强跟着响应,声势颇大,号称十万大军,自称晋朝安北大将军,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

但凡能恶心梁国的,江东全都不遗余力,竟然下诏承认孙元为安北将军。

江东一承认,兖徐青三州的豪强便兴奋起来,跟孙元眉来眼去。

不过这也侧面证明了崔家的清白。

如果叛乱发生在河北,肯定跟崔家脱不了干系。

而叛乱发生在泰山,很可能跟青州、兖州的什么大人物有联系,汉末时代,臧霸、孙观等泰山贼强横一时,连曹操都要哄着他们,两边妥协,才相安无事。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怕敌人不出手,就怕他们一直潜伏着,然后在关键时刻致命一击……

泰山寇问题由来已久,李跃自然不可能让他们成长到臧霸、孙观那种规模。

泰山周围都是梁国的腹心之地。

遂令高云为主将,苏权为副,率两万黑云军前去征讨。

顺便带上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这些山东籍贯之人,给他们出头的机会。

不过这边黑云军动了,那边江东如苍蝇一般又叮了上来,荀羡、袁真发两万大军围攻寿春。

两万人自然不可能攻破寿春,主要目的就是呼应孙元,给他壮壮声威,顺便策动一下中原的豪强和心怀晋室的百姓。

李跃都懒得拿正眼瞧他们。

江东北伐若是能成功,母猪都会上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