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3)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这些话的确道出了黑云山如今的弊病。

就像当初的赵广一样,吸纳了这么多人,但真正服从他命令的又有几人?

而且这套等级制度并非他首创。

早在石勒时期,便有“国人”制度,内迁羌氐匈奴鲜卑乌桓“六夷”为爪牙,而汉民处在“国人”“六夷”之下,成为被压迫被掠夺的对象……

“大善!”李跃略一思索,便知道其中的好处。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

而新吸纳的流民、山贼等,不乏包藏祸心之人,不加辨别的吸纳,将来必成祸患。

辛粲见李跃如此从善如流,也是知无不言,“僮民十年为庶民,庶民十年为子民,其中佼佼有功者可提前升为子民。”

没有等级,就没有凝聚力,无法体现出优越感,凭什么这些敌人战败之后,直接跟黑云山旧部们一个待遇?

这套办法不仅适用于眼下,也适用于将来。

北地的匈奴、羌氐、鲜卑等,将来可直接成为僮民。

僮民其实就是奴隶。

李跃当即又跟辛粲商议了一番具体细节,辛粲肚子里的东西比周牵还多。

周牵的长处在实干,而辛粲所长在规划,尤其是治理上,颇多良策,一番交谈,李跃受益匪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规则和秩序,后世的东西未必适应这个时代。

而辛粲洞悉这个时代的规则,虽不是荀彧、诸葛武侯级别的王佐之才,却也是一个合格的辅佐型人才。

可惜就是年纪大了点。

但年纪大也有年纪大的好处,经验丰富。

公事上,李跃没什么架子,悉心听取辛粲的意见,两边相谈甚欢。

“石虎父子残暴不仁,其国必不能长久,十年之内,必祸起萧墙之内,荥阳居东西南北之要冲,乃用武之地也,将军神武,大有可为,他日必可收拾大河以南疆土,迎奉晋室,则将军必将青史留名矣!”辛粲摇头晃脑道。

不过这话让李跃怎么听怎么觉得膈应。

司马家还扶的起来吗?

有祖逖和苏峻的教训在,李跃也不敢投靠东晋,就算投靠,人家也未必看得上……

当然,辛粲作为老牌士族出身,可以理解,以他的年纪,做了大半辈子的晋人,想法早已定型。

毕竟东晋占着正统和大义,慕容皝称燕王,还要一再请求江东的册封。

直到击败了石虎,才让江东君臣们高看一眼,发觉他们的利用价值,册封为燕王,授使持节、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州牧、大单于。

“辛老所言甚是,他日某必定驱除羯奴、恢复河山!”李跃也不想跟他争辩。

有多大的实力,生多大的野心。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黑云山走向何方,谁又能说得清楚?

有了辛粲分担山上的民务,李跃松了口气。

仿佛为报答知遇之恩一般,辛粲极为卖力,山上的各种事务被他处理的井井有条,除了月姬等五个女孩儿,其他七个少年被他当作弟子,言传身教。

三等民制很快就推行下去。

黑云山旧部和少数分季家堡的人为子民,大部分季家堡的人为庶民,俘虏的流民、山贼为僮民。

施行之后,凝聚力果然大增。

首先就团结了黑云山和季家堡的人,至于流民和山贼初来乍到,自然不敢有意见。

李跃查访了一番,发现绝大多数人在乎的并不是等级,而是一套安稳的秩序。

天下乱了这么多年,他们渴望安安分分的过日子,无论是在羯赵治下,还是慕容鲜卑治下,亦或李跃治下。

这是华夏的大幸,也是华夏的不幸……

第五十章 对峙

原本李跃对轩辕山存着几分敬意,他们却对黑云山不怀好意。

崔瑾两个月前最后一次消息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并且旁敲侧击的向郭实表达黑云山的善意。

不知为何轩辕山会派人来窥探自己。

难道崔瑾被郭实识破了?

仔细一想,可能性不大,郭实若是发现端倪,最好的办法是装作不知,假意结盟,然后将黑云山一锅端了,没必要过早的暴露敌意。

李跃只能继续等待斥候的消息。

轩辕山关系到黑云山下一步的发展。

北边和东边不用想了,在邺城眼皮子底下,全是羯人控制的军事重镇,向北扩张,无异于以卵击石。

西边是洛川,也是羯赵经营的重点地区,所以只能南下。

崇高、密县二地与黑云山一脉相连,又都是山区,发展潜力巨大。

疏通了这两地,就打通了南下鲁阳铁山的通途。

到时候铁有了,煤有了,人也有了,黑云山就能一跃而起。

但现在轩辕山生了变故,计划只能中断。

秋收临近,南面的两股人马蠢蠢欲动起来,派出小股兵力渡过洧水,劫掠汜水堡以南的粮食,一些在田间忙碌的青壮也被他们掠走。

直到斥候营集结,一日之间,十一场小战,杀了他们一百多人,斥候阵亡四十多人,才将他们赶回洧水之南。

但对方没有收敛,反而集结大股兵力,向汜水堡杀来。

大战的气息弥漫开来。

李跃亲自带兵下山,对峙于洧水两岸。

北岸赤旗如血,矛如苇列,阵列森严。

南岸一东一西两股人马,西面足有两千之众,却衣衫褴褛,无精打采,一些人还佝偻着腰,不断咳嗽,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军队,而是一群提着棍子到处要饭的乞丐。

轩辕山困守孤山近二十年,从不主动扩张,以至于成了今日的惨状。

而黑云山自吞并季家堡之后,从无一日停歇,疯狂吞并着周围的势力,这也造成黑云山上上下下进取心极为旺盛。

东面倒有几分气势,步骑相杂,前排顺起一百多面盾牌架着长矛,中间一众弓箭手,两侧各有百余名骑兵。

是真正的骑兵,人人骑在战马上来回奔动,仿佛在寻找己方的弱点,还偶尔射出一箭,试试北岸的反应。

两边就这么对峙着,李跃不敢渡河,对面也不敢过来。

“请郭寨主出来一叙!”李跃令人朝对面齐声喊叫,却没有任何回应。

沉闷的对峙了一天一夜。

战兵不动,斥候们激烈绞杀。

黑云山的斥候不是单纯的斥候,箭无虚发,斗志顽强,但对面有马,来去如风,驴、骡在战马面前还是差了点,勉强斗的旗鼓相当。

李跃火气上来了,让人喊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魏山怒道:“他娘的,还真以为我们怕他!愿率三百战兵,渡河一战!”

李跃眺望南岸,东面密县人马也有些扛不住了,毕竟一天一夜不合眼。

西面轩辕山的人更是垂头丧气,连阵脚都向后挪了几十步,似乎并不愿顶在第一线。

仅这一个小动作,李跃便知道他们并不齐心。

回望本阵,战兵们两眼血红,只等杀过岸去。

这段时日的高强度训练没有白费,而且士卒都是五十以下十五以上真正的青壮,熬一夜不算什么。

军官们不断激励士气。

徐成道:“他们既来劫掠,为利而来,今与我军相抵,无利可图,却又不走,必然有诈!”

这场对峙本来就充满了诡异。

魏山惊道:“莫非是声东击西?”

这种可能性很大,洧水不能走,他们可以从西边的京县绕过去,京县与汜水堡处在同一块平原上,可以直接攻打空虚的汜水堡。

如此看来,对方根本就不是冲田里的粮食而来,而是为了攻灭黑云山!

“传令,斥候加强京县附近的哨探。”

“遵令!”张生野带着百多名斥候骑着驴子向东北而去。

“擂鼓,呐喊,徐成引三百会水的战兵渡河猛击西岸轩辕山贼众!”李跃决定打破僵局,总感觉对面这次前来没那么简单。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