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30)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谢安跟很多江东士族一样,心中早已放弃了北方。

“二十年足矣。”司马昱无可奈何道。

江东这艘破船还能支撑二十年,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幸亏桓温北伐失败,如果成功,江东还有谁能阻挡他?司马家早就被扯下来了……

此时此刻,襄阳城墙上,桓温正眺望江北,忧心忡忡。

汉水北岸,越来越多的梁军在集结在上流,数万民夫在打造渡江之用的竹筏走舸,木屑都顺着汉水流到襄阳城岸边。

汉水不是长江,达不到天堑的地步。

从新城郡抱着羊皮筏子不消半日就能冲到襄阳城下。

王猛、徐成、秦彪、糜进等将,随着梁国的崛起,他们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交出范温,以后北伐,只怕再无人响应,不交,梁军这是要攻打荆襄。”桓温站在城墙上犹豫不决。

荆襄根基虽然还在,但元气已经伤了。

大战才过去九个月,梁军又来,桓温气都没喘过来。

“或许梁人只是虚张声势?”郗超一脸镇定。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王猛、徐成五万大军陈兵江北,若是猝然一击,吾何以抵御?”

南阳在北,新城郡在西,控制了汉水上游,荆襄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防备。

就算明知梁国是虚张声势,桓温也不敢掉以轻心。

“琅琊王不交范温,定是想借梁军之手削弱我军,桓公不可不防。”郗超换了个话题。

“愚不可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荆襄失守,江东安在耶?”桓温气道。

郗超幽幽道:“交出范温,挫的是朝廷威信,强保此人,反而引梁军攻我。”

这么一分析,事情就再明显不过了。

这段时日的动作,也是了打击建康朝廷的威信,削弱江东士族。

“然则……北伐大业……”桓温一脸惋惜。

“天下大势已定,梁国根基稳固,江东虚弱,非但无北伐之机,还需防备梁军南下,北伐之事,只能从长计议。”

郗超现在最怕的就是桓温北伐。

没有上一次的北伐,晋室还能撑着几分正统的场面,一场北伐,让江东原形毕露,还为梁国送去了粮草、人口……

如今形势,能守住江东一亩三分地就不错了。

“上表一封,让朝廷交人。”桓温也只能接受现实。

“眼下要紧之事非但梁国,还有蜀中,氐秦累攻成都而不克,必会再来。”

其实去年北伐大败,桓温就已经放弃了蜀中,一支援军都没派。

但没想到老将周抚顶住了压力,守出了成都。

“嘉宾是说增兵防守?”桓温眉头一皱,自始至终都没怎么看得上成都,治理成本太大了。

“不,属下以为,当迁走成都士民,不宜在此投入过多,而因收缩兵力,先定江东。”

“放弃蜀中?”桓温扫了一眼郗超。

“蜀中门户,巴东、巴郡、宕渠三郡皆在我手,进可攻退可守,长安距成都千里之遥,崇山阻隔,秦能得之,却不能守,若是经营,虚耗国力,为我等作嫁衣,只要桓公安定江东,蜀中随时可取回,将来还可与梁国同伐氐秦,再收复一次蜀中,是以属下以为不如舍之!”

桓温对江东、荆襄以外的所有地盘其实都不太上心。

更不会为了蜀中投入兵力,尤其在这个风雨飘摇之时,蜀中只剩下一些巴獠蛮民、山贼水匪,防守的价值也不大。

氐秦趁北伐大败时,攻下剑阁绵竹,蜀中门户已然大开,想守也守不住。

更何况桓温要面对北面王猛徐成的压力,还要对付江东,没这个心力。

“苻坚小儿想要,某就给他,传令周抚退守巴郡。”桓温甩甩手,没太在意。

没有什么比他入主建康夺权篡位的大业更重要。

“以氐秦之国力,拿下蜀中已经是极限,如今天下比的是谁先恢复国力,今北伐不成,他日可以借伐蜀再立威信。”郗超目光长远。

梁国国力强大,北伐自取其辱,如今的江东也没人再敢提“克复神州”的口号。

想要军功,只能从氐秦身上想办法。

一个残破的蜀中请氐秦入瓮,也算是妙计。

“妙哉!”桓温长舒一口气,紧绷的眉头也舒展开。

第五百二十一章 契机

这年头果然还是刀子管用一些。

梁国摆出一副南征的架势,江东立即软了,将范温连同家眷和部曲交了,李跃直接令人押送闹市斩首示众。

江东把人交上来,等于放弃了关东士族豪强,放弃了北方。

李跃也可以将精力放在北国。

“陛下,有僧人为范温全家收尸念经超度。”杨略前来禀报道。

“何人如此大胆?”

李跃为了国中安定,没去找那群秃驴的麻烦,他们自己找上门来了。

公然为一个叛贼念经,这是没把自己放在眼里,还是没把大梁放在眼里?

“邺城小寺檀清寺主僧释道安,河东卫氏出身,曾是佛图澄弟子,身兼儒佛两道,学识渊博,在邺城颇有名声。”

杨略做事滴水不露,连此人的底细也一并报上。

如果是个胡僧,李跃一刀就解决了,但这个释道安是佛图澄的子弟,又是河东卫氏出身,与西晋名臣卫瓘是同宗。

在北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李跃心中一动,这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么?

正缺一个对付沙门的契机,就有人送上门来了。

再强的堡垒也扛不住从内部攻破,分化、瓦解永远是首选,动刀子才是最后的选项。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慎。

李跃道:“带此人见朕。”

“此人为范温敛尸,只怕居心叵测。”杨略略有些担心。

“居心肯定是有的,但未必就叵测,当年王凌为司马懿所杀,其党羽令狐愚被开棺曝尸三日,尸骨无人收敛,唯独马隆殓葬之,并服丧三年,名动兖州。”

以前打打杀杀,如今登基为帝,自然要读些史书。

“按陛下的说法,此人是故意引起朝廷注意?”杨略反应过来。

“十有八九,如今大梁根基已稳,有席卷天下之势,沙门中人岂会不来依附?”

从古至今沙门走的都是高层路线,再向下兼容。

道门恰恰相反,走底层路线,无论是张角,还是张鲁都是如此,一言不合,揭竿而起,提着刀子就是干。

崔瑾提议扶持道门那一套,李跃不敢采纳。

万一扶持起来,以后成了势,还说不准对付谁。

不到一个时辰,释道安就被杨略“请”了过来。

按说卫家百年士族,又出了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释道安应该长相俊朗才对,却偏偏生的异常丑陋,长脸、小眼、翻鼻、厚唇……

给人的映像极差,不过李跃不是以貌取人的性子,见此人双手合十,神情恬淡,泰然自若,便知绝非泛泛之辈。

“收敛朝廷重犯,和尚可知罪乎?”李跃故意试试他的胆量。

“回陛下,小僧早年为避战乱,颠沛流离于晋、豫,受范使君一饭之恩,今其伏法,尸首无人收敛,佛门讲因果,受其因,自当承其果,此为前生注定。”释道安声音极是温和。

能说出这番话,就能看出他的道行。

既解释了自己的行为,也不触怒李跃,堪称完美。

“既愿承罪,朕令汝还俗如何?”

“还俗出家不过世间虚礼而已,小僧心中有佛,还俗亦可,不还俗亦可。”释道安人长得不咋样,口才相当了得。

不过这更让李跃笃定他是有备而来。

“哈哈,果然是得道高僧,心如明镜。”

“陛下亦是佛根深种之人,与我佛有缘。”释道安三两句就暴露了他的目的,要将大梁皇帝李跃引入佛门。

之前石虎也是被佛图澄攻略了,被石虎当成了祖宗供着,李农当年还替石虎侍奉佛图澄,沙门因此而大行其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