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47)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难道当年五国攻秦时不知道从河套绕行吗?

难道历史上的高欢不知道迂回穿插么?

当然不是,而是风险太大,粮草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还有萧关抵挡。

萧关不仅仅只是一个关口,还有秦始皇修建的整套长城防御体系为依托。

一句话,自己能想到的,敌人肯定能想到。

所以从各方面看,刘应建议反而最为可取,就是拖和耗,耗尽关中国力,耗到氐秦自然崩溃。

苻坚继位这几年,穷兵黩武,地盘打下不少,却并未完成国内整合。

无法跟梁国相提并论。

李跃心中颇为认同刘应的建议,“攻秦之前,国力为先,休养生息不可废,大梁国策不可动摇!今年拿下河套养马地,当大力发展畜牧,入秋之后,兵部拟定草原狩猎,总之今后几年,不惜一切代价,提升国力,为大战做准备。”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些事情,火候到了,国力起来了,自然水到渠成。

“陛下英明!”众人拱手。

刚准备散去,杨略在阁外道:“陛下,江东有紧急消息,桓温率兵入建康,废司马聃,立司马丕为帝。”

慕容恪不敢迈出第一步,桓温却肆无忌惮的行废立之事,晋室权威遭到重击。

不过说来司马家的皇帝也算悲哀,一直是权臣们的提线木偶。

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去世,本应是身为长子的司马丕登基,当时中书令庾冰掌权,惧怕失去权柄,遂以司马丕年幼为由,拥戴其叔父司马岳登基。

司马岳登基才一两年,就一命呜呼,年仅二十三,其子司马聃继位。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司马家的人一旦登基,就都活不长,晋成帝司马衍也仅活到了二十二岁。

往前推,其父晋明帝司马绍年仅二十七。

第一代晋元帝司马睿虽然活到了四十七,但登基六年后就郁郁而终……

跟司马懿、司马孚动辄七八十岁的寿数差距巨大。

祖宗缺的德,都报应在子孙身上……

“哼,桓温擅行废立之事,不上表我大梁,无礼之至!”李跃冷哼一声。

桓温行废立之事没有问题,但连个招呼都不打,眼里还有没有大梁这个上国?

有些事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有些事必须抓着不放。

“此事不失为一个好借口。”崔宏眼神一亮,很快跟上了李跃的想法。

无论江东干什么,梁国都要跟上,让上国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时间一长,江东那帮人也就适应了,上国的观念才会真正深入人心,梁国的正统性也就越来越强了。

另一方面,可以借此事对桓温进行军事讹诈。

江东新君继位,国中犹疑,人心不稳,桓温这个时候绝不敢反抗梁国的意志。

“是时候给江东立下规矩了,从今往后,晋室登基继位,都需我大梁玉玺册封,方可为君!”李跃得寸进尺。

“臣愿出使江东!”刘应拱手道。

“那就辛苦你走一遭。”李跃点头道。

“此乃臣分内之事。”刘应或许不是梁国最聪明之人,却是非常勤勉的一个,心思也都用在实事上。

这类人也是李跃最看重的。

一个国家需要惊才绝艳的天才,也需埋头苦干勤勤恳恳之人。

而李跃作为皇帝,要合理分配利益。

刘应刚出使江东,桓温的奏表就来了。

不过只是例行公告,只说江东换了个皇帝,打了个招呼就仿佛没事了一般。

李跃冷笑一声,江东还是要时常敲打敲打,不然真把大梁当病猫了。

遂令东路袁真、邓遐出东关,顺濡须水而下,威慑濡须。

西路许昌、洛阳的三万镇军南下,听徐成调遣,佯攻樊城。

江东的命门一在濡须,一在襄阳,都在大梁兵锋之下。

虽是威慑和佯攻,但如果桓温应对不及时,梁军也不会放弃拿下这两座要塞的机会。

李跃亦在邺城召集十万黑云精锐,令崔瑾和马顾的水军集结枋头,准备走水道随时南下,再来一次饮马长江。

一系列的安排,李跃忽然发现一个问题。

单从军事层面考虑,只要水军跟上发展,进攻江东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关中。

不过这只是军事层面上的推论,真打起来,江东未必没有反击之力,狗急跳墙,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

桓温不是兔子,只是私心太重。

东西二路的局部出兵,不影响梁国的休养生息。

李跃安静的等待着。

桓温一定会想通梁国要什么,即便他想走最后一步,没有李跃的点头,什么都办不成。

这一次威慑,就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给江东立个规矩,当下国要有下国的觉悟。

对付江东的正统,就像砍树一样,一斧头一斧头下去,迟早会有崩溃的一天。

第五百四十二章 册封

“册封之事万万不可,一旦受其册封,江东沦为藩国矣,以后朝廷颜面何存?”建康朝堂上,正发生的一场激烈的辩论。

他们对此看的极重。

承认梁为上国,是受李跃饮马长江的威慑,加上北伐大败,国中一片惊恐,地方陷入动荡,不得不妥协求存。

如今邺城一道诏令,一个使者,便想要册封江东,江东自然不愿意。

册封之后,等于拿走了江东所剩不多的正统权。

以后北方士族如何压制江东本土士族?

要知道王谢荀殷一大半都是北方门阀,早年南下时,江东本土势力爆发一波又一波的叛乱,根本不鸟司马睿。

先有江夏张昌、石冰起义,江汉一带百姓云集响应,攻占徐州,石冰则攻占扬州,被周玘与部将陈敏平定。

接着陈敏在江东士族的拥戴下,意图割据江东,驱赶北方士族,暗中联络周玘,周玘不从,坚决站在江东朝廷一边,平了陈敏。

与此同时,吴兴钱璯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立孙皓之子孙充为吴王,转攻建康,还是被周玘解决了。

不过周玘对司马家如此忠心耿耿,也是用完即弃,江东士族忌惮阳羡周氏(今江苏宜兴)强大,各种排挤打压,周玘怒而准备起兵诛杀江东士族,然后拥戴司马睿,不过事泄而未起,周玘忧愤成疾,发背疽而死。

临死前还对子周勰道:杀我者诸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

后来周勰果然起兵造反,虽然失败,司马家也被搞怕了,不敢追究,还给周勰封了个临淮太守……

“梁人欺吾等太甚,江东若是予取予夺,灭亡无日矣。”王坦之抖擞起来,一脸义愤填膺。

“梁国虽强,我江东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大江天堑在,何惧之有!”

朝堂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极其热烈。

反而将刚刚发生的废立之事抛之脑后。

桓温与郗超对望一眼,忽然发现梁国咄咄逼人并非坏事,至少能让各种势力同仇敌忾起来,团结在他周围。

就像当初以北伐凝聚各方势力一样。

“诸位大可放心,大司马早在襄阳、濡须设置重兵,水军巡防各渡口,建康可保无虞。”郗超朝众人拱手道。

“梁国方与秦国争锋并州,出兵河套,立国以来穷兵黩武,以至国中空虚,是以不得不休养生息,行偃甲息兵之策,今若起兵来犯,必不能长久,秦亦不会袖手旁观,诸位大可拭目以待!”桓温安抚众人道。

虽然没北伐的胆量,但守住江东的底气还是有的。

梁国虽然也在打造水军,然而跟江东无法相提并论。

且长江上游都掌握在桓温手中,梁国水军一旦入江,便是待宰的羔羊。

换个角度,桓温刚从废立之中确立了威信,如果同意梁国册封,江东的怨气怒气就会转到他身上,所以这一次无论如何都不会低头。

也不能低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