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79)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难道全力协助桓温北伐不成?”王彪之亦深恨桓温。

满朝文武,也就王家敢如此。

桓温掌权,损失最大的便是王家,王与马共天下,有可能变成桓温一家独大。

“大司马未必真要北伐,而是借北伐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北攻合肥,兹事体大,未有两三年准备,焉能成事?”谢安是除郗超外第二个看穿桓温心意之人。

喊着北伐,不一定真要北伐。

就算北伐,什么时候出兵,什么时候动手,都大有讲究。

桓温虽然两次北伐都失败了,但其兵略,依旧为江东之最,不会不知道北伐时机未到。

而如此叫嚣北伐,还能牵制梁国,响应氐秦。

梁国大军压在西面,窥望关中,苻坚压力极大,桓温总要做点什么。

不然在盟友面前过不去。

“原来如此!”司马昱叹了一声,“他要北伐,便让他北伐去,我等静观其变即可。”

“然则,梁国斥责当如何应对?梁若真出兵伐我……”

这几天面对梁国使者韩绪的,都是王彪之,低头挨训,抬头陪笑,滋味实在不好受,更让他担心的是黑云军再次南下。

几人目光都投向谢安。

谢安神色还是那么和缓,思索一阵后,慢悠悠道:“梁之宿敌,秦也,秦未灭以前,定然不会南下,且大司马虽进取不足,防守有余,东关、濡须、襄阳、樊城皆在,江东可保无虞。”

梁国斥责的越厉害,越是不会南下。

江东当孙子憋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些实力。

“不错,即便黑云军南下,要烦心的也是桓温,我等急什么?他桓温不是想篡位么?先去过梁国这一关!”王彪之眉头舒展开来。

言语之中,对桓温的忌惮还在梁国之上。

有氐秦在,江东其实没那么大的压力。

魏蜀吴三国鼎立了六十年,如今梁国虽强,未必强过当年的曹魏。

而氐秦实力远胜当年蜀汉。

江东君臣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王导时的“克复神州”变成了偏安,对收复故土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第五百八十一章 大才

桓温叫嚣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大,李跃望眼欲穿。

只要他出兵北上,集结在枋头的兵船便会日夜不休的南下,一股荡平晋军,跨过长江,踏平江东。

但桓温除了叫嚣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

今日增兵樊城三千,明日增兵东关五千,后天输送五万石粮,再后天迁走江北百姓,改为军屯,长江之上水军横列,限制百姓北投梁国……

时间一长,李跃也回过味来,桓温这是光脱裤子亮家伙,但就算不办事。

非但不办事,还送了一封信来。

威胁若不归还合肥、寿春,将发十万大军,与秦军东西夹击关东。

“居然敲诈到朕头上来了。”李跃不怒反笑。

崔宏道:“桓温非无能之辈,只是心术不纯,否则当年焉有氐秦?依臣之见,江东暂不可图也。”。

本来指望桓温再来一次北伐,直接葬送江东。

没想到桓温学精了,借北伐之势,而不行北伐之实。

严格说起来,桓温用兵水平、眼光、手腕都不差,只是缺乏决心,总是在关键时候犹犹豫豫。

如今江东兵权都掌握在他手上,直接干就完事了,江东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江东,他却非要脱裤子放屁,通过北伐建立功勋,结果玩脱了。

不过桓温这么叫嚣北伐,其实也是另一种默契,短时间内江东不会北伐。

细作传回的消息,江东并没有大规模征集粮草征发民夫。

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南面不必担心桓温的威胁。

梁国可以安心发展,积蓄国力,将精力放在西边。

“不可图就先放一放,西面五路人马,耗费着实不少,今年春耕须加大力气。”李跃打消了灭晋之念。

桓温合肥大败后,越来越苟,越来越稳,完全不给机会。

“陛下放心,此为各州县官府头等大事。”

这年头没有谁敢忽视春耕。

粮食是最大的政绩,有了粮食就有了人口。

从去年开始,梁国就爆发了一轮婴儿潮,朝廷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生育,各地的医馆医社也忙的脚不沾地。

月姬带着医营巡视各州,一面救死扶伤,一面接生。

想要解决北国夏夷对立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华夏人口占据绝对优势,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李跃还在思考如何快速积累国力,该用的手段基本都用上了。

与大梁接壤的势力不是太远,就是啃不动。

周围能抢的都抢了一遍。

不但拓跋什翼健跑的没影了,连往日不断南迁的高车、丁零、柔然也都跑的远远的,不给一点机会。

在黑云山上养成的习惯,不能出去劫掠,李跃全身难受,总感觉心中不踏实。

盯着地图看了许久,目光逐渐落到百济、新罗、倭国上。

去年马顾的水军就登陆了倭国,掳走几百人。

既然能登陆倭国,那么登陆百济、新罗肯定没问题。

大梁立国都这么多年来,百济、新罗从不来朝见,未免不把大梁在眼里。

既然不来朝见,不请求册封,就不是大梁的属国。

这年头不是朋友就一定是敌人。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为纯粹,四海之内,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从马石津(大连)到百济,比到辽东的距离差不多,乘着季风,贴着海岸线三两下就过去了。

枋头周围集结了大量船只,总不能就这么闲着吧?

光投入没有回报,就不是良性循环。

百济倭国的奴隶、钱帛、粮食、矿产都是资源。

而且百济也不是什么好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华夏衰弱,百济趁机出兵,企图吞并乐浪郡,但都被晋朝乐浪太守击败,责稽王、汾西王两代君主都折在乐浪郡。

如今在位的是近肖古王,励精图治,百济国力增强,大有北侵之意。

乐浪也就是后世半岛西北部大平原。

永嘉七年(313年),终为高句丽所夺,燕国目标在中原,没管这片土地。

马顾的水军还可乘机劫掠高句丽一番。

“令马顾、沈劲出兵劫掠高句丽、百济!”李跃不再犹豫。

这年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道德模范诸葛武侯北伐时,也弄走了不少曹魏百姓,此事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是士数千人还蜀。

乱世有乱世的好处,你强大了,可以肆无忌惮的劫掠别人。

文学馆养着那么多人,以后自会有人洗地。

李跃也不在乎这点名声,成王败寇而已,弱小才是原罪。

“臣有一族侄,早年迁居渤海,擅驱舟渡水,结交道人,年方十五,才干胜臣十倍,愿出海击贼!”一旁的卢青拱手道。

范阳卢氏,曾为天下士族之冠。

族中出一两个人才不奇怪,不过才干胜卢青十倍,略有些夸张了。

大梁科举十七方能参加,年方十五,年纪不够。

如果卢青推举入仕做官,李跃肯定不会答应,但推荐他出海,却是出于公心,这年头养尊处优之人,谁愿意冒着风浪出海砍人劫掠?

“哦?叫什么名字。”李跃来了兴趣。

“卢循。”

“卢循?”李跃一愣,这不是几十年后与宋武帝刘裕对着干的海贼王么?

范阳卢氏曾号称北州冠族,从汉朝一直辉煌到隋唐,竟然也出了这么一位不拘一格的人物。

“大才,的确是大才。”李跃喃喃自语。

现在是正兴四年(360年),桓温四十多岁,江东双玄即将登场,刘牢之诸葛侃已经出来了,那么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大帝也快出世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