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487)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李跃正在回忆几个儿子的喜好时,身边的太子李俭轻声道:“父皇,儿臣与阿丕想拜桓伊将军为师。”

“哦?为何是桓伊?”李跃有些奇怪。

“桓将军博学多闻,文武双全,又兼通音律,尚武堂的先生实在太枯燥了……”李俭睁大眼睛道。

“你是喜欢他的音律还是他的博学?”李跃笑着问道。

小孩子不喜欢刻板的先生,人之常情。

刘尚、常炜学识没有问题,品行当世标杆,二人生活俭朴,为人正派,不过正因为此,略显严厉,对太子的要求也高。

不过身为太子,肩膀上责任重大,若是喜欢音律,问题就大了。

“都不是,儿臣喜其有趣。”

“可!”最近忙于国事,讲武堂就交给他与慕容令打理,李俭应该是听过他的讲解。

若论邺中谁长相最为俊朗,首推慕容令,继承了慕容家的底蕴。

但若论谁最风雅,则必是桓伊。

既能赋诗,又能奏乐,上马能统兵,下马能治民,堪称六边形人才,品行绝佳,在梁国极有名望。

李俭拜他为师倒也不错。

这些人本就是李跃留给李俭的,太子也需要班底,不然一个光秃秃的太子,谁会鸟他?

“多谢父皇!”李俭大喜,拉着苻丕一起行礼。

自苻丕入质以后,与李俭形影不离,都快成他的小跟班。

“去吧,去玩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李跃让人牵来小马,分给几个皇子。

然后看着他们在原野上奔驰。

几个小家伙立即学起了大人,分成几派,提着木棍学起了骑马打仗。

到底还是受血脉影响,李攸、李伦两兄弟天赋过人,在人群中横冲直撞,无人能挡。

老大李仪柔柔弱弱,最先被撞下马,摔在草地上。

不过李俭也不弱,与苻丕互相配合,勉强能挡住李攸、李伦。

其他李侁、李傥、李侁、李任等也还不错,摔下马后又爬了起来,继续加入“战斗”。

将他们送入尚武堂是李跃最正确的选择,与同龄的孩子一起成长大有裨益。

李跃要求并不高,有个中上之资也就成了,其他的就看用人。

第五百九十一章 未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就是年底。

但自入冬以来,就没见到雪,也没见到雨水,天气出奇的温暖,寻常时候,这个季节早就万物肃杀,野外一片枯黄,今年却一反常态。

这让李跃心中七上八下的,但凡四时不正,就有大灾降临。

太史曹的天文博士推算明年必有大旱和蝗灾。

李跃不禁一阵烦躁,刚过了几个好年,府库中有了些积余,没想到转眼天灾降临。

可见古代想要丰登是多么困难,泰平之世更是难寻。

所以绝大多数朝代都是饥一顿饱一顿。

旱灾蝗灾一起,粮食就不用想了,人一挨饿,退化成野兽,辛辛苦苦建立的秩序也就打乱了。

一场天灾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一场大战。

按照太史令刘尚、太学祭酒辛粲的请求,李跃弄了一场盛大的祭天仪式。

筑坛邺城南郊,特意沐浴斋戒,带着太子李俭向苍天祷告,保佑明年风调雨顺。

李俭比李跃还要虔诚,小小身板跪在祭坛上,无比认真道:“愿苍天保佑大梁风调雨顺,保佑百姓远离饥寒之苦,保佑父皇母后身体无恙,福寿安康……”

李跃听到他的祝辞,心中升起阵阵暖意,即便是有人教的,但看他的神情,没有丝毫作伪之色,发自真心。

不得不说,拜桓伊为师后,他身上的气质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越来越有大梁太子的风范。

桓伊别的不说,品行绝对上上之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他学,远离深宫,远离崔氏,李俭以后必能成为一代贤君。

百姓也纷纷在家中祈求苍天庇佑,有百余青壮汉子,在祭坛跪了三天三夜。

然而不见半点效果。

依旧暖阳高照,冬风和煦,一般情况下,老天爷不会轻易开眼。

“这么弄不行,需另想他法!”李跃不敢把希望寄托在老天爷身上。

这时代灾祸本就多,自助者,天助之。

整天指望老天爷肯定不行。

“陛下这几年轻徭薄赋,百姓家中有些余粮,支撑三五个月,应当不难。”常炜作为梁国大管家,最知道底细。

“三五月之后呢?”

如果明年有大旱灾大蝗灾,吞并秦国就不要想了,西线的近十万将士民夫,弄不好因为缺粮而崩溃。

想到此处,李跃心中一动,“太史曹能否确定旱灾影响的地区?”

太史曹是钦天监的前身,置令、丞各二员,司历二员、监候四员,另有历、天文、漏刻、视祲博士,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刘尚拱手道:“金木合月,位在东西,主大旱,其分野在中原与关中,卜曰:双星伴月,无德者亡。《海中占》曰:月与岁星同光,即有饥亡。”

双星伴月跟荧惑守心一样,在古代都是大凶之兆。

中原地域范围就太大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都是广义上的中原,也全是人口稠密区。

不过李跃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那就是关中也会出现大灾,梁国或许还能挺过这一灾,但氐秦一定挺不过去。

卜辞上说“无德者亡”,也不知应在谁身上。

李跃心情平复了许多,天象之说虽然虚妄,但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加上关东寒冬腊月没下雪,大致可以推算出明年旱灾。

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若关中大旱,苻坚必定东出!”崔宏拱手道。

李跃踱了两步,就算真有旱灾,这么大的梁国不可能全都中招吧?

关东水网密布,运河四通八达,应该能撑很长一段时间。

反过来想,老天爷是公平的,关东大旱,那么关中旱灾肯定更严重。

这等于是对苻坚致命一击。

再腹黑一些,这场大旱下去,关中胡人不知要死多少……

这么一想,李跃心中就舒服多了,以梁国现在的实力,只要不是连续一整年的全国性旱灾,都能挺过去,最多也就把积累的家当耗完而已。

不过该有的准备还是要有。

一是备荒,二是防备苻坚狗急跳墙。

扛过这场天灾,氐秦也就到手了。

“苻坚自有景略对付,眼下是备荒,抓紧时间积蓄粮草。”李跃扫了一眼众人。

刘尚拱手道:“天象应在关中与中原,江南无恙,陛下何不向江东购买粮食?”

“朕倒是想买,但桓温不卖给朕。”李跃苦笑道。

几年前桓温就搞起了贸易封锁,粮食、铁器、军械、船舶等一律不许北上。

崔宏眼珠子一转,“桓温不卖自有人愿意卖,臣愿至寿春,向江东豪族买些粮草。”

李跃笑了一声,“不必了,买东西还要给钱,大梁手头也不宽裕,如今苻坚正在整顿关中,西面无忧,桓温无故攻大梁土地,背信弃义,是可忍孰不可忍,朕将亲率十万精锐南下,饮马长江!”

常言道秋后算总账。

江东这段时间大不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下国。

苻坚鼓动桓温北伐,桓温鼓动苻坚东出,两人弄了一整年,结果谁都没动。

既然他们不来,李跃主动去找他们,再来一次饮马长江,讹诈江东!

“陛下万万不可……十万大军南下,耗费钱粮无数,若战事迁延日久,耗费更大。”常炜赶忙劝谏。

“令君大可放心,朕此行乃是震慑为主,攻城为下!”

说穿了,就是去吓一吓江东。

总有人会妥协的。

桓温动不动就嚷嚷着北伐,骑兵在合肥城下耀武扬威,也该给他一些教训。

崔宏道:“陛下兵将安出?桓温已有东关在手,固守不出,我军怕是难以成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