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569)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当然,这只是李跃个人想法,人多不全是好事,人少也不全是坏事。

襄阳城实在坚固,仅靠人命堆,不知要死多少人。

“陛下放心,我等绝不会输给胡人!”几人拿着草图就匆匆忙忙去了。

“陛下,这东西如何处置?”亲卫指着大号投石机道。

“傻大黑粗的玩意儿,烧了。”李跃已经给他们指明方向,若是再弄不出来,干脆解散算了。

能进入太学,手艺绝不会差。

李跃又立即派人去询问龟兹工匠。

懂木械的人也有,但水平还不如将作坊,语言也不通,需要有人翻译。

李跃不厌其烦的讲解原理和要造什么玩意儿。

这帮人大眼瞪小眼,最终十分勉强的听懂了。

不到一个月,两边都把东西弄出来了。

不过跟李跃印象中的相距甚远,中原工匠弄出的形如燕尾,需要上百人操作。

龟兹工匠弄出的不知道是个啥玩意儿,只是在传统投石车上,将绞盘、杠杆、滑轮加了上去。

一试射,龟兹工匠造出的东西,连传统投射车都不如。

反而是将作坊的东西比较接近李跃想要的,四十斤的石头,能抛射一百五十余步,已经算是极大的改进了,比原来投石车强了不少。

这算是一个好的开始,东西造出来了,剩下的就是钻研。

“每人赏五只羊五石粮食,在此基础上各自改进,需要什么,直接去府库领取。”李跃还算满意,将龟兹工匠解散,这些人打打铁还行,弄这些“高端”玩意儿,勉为其难了。

龟兹在西域号称大国,但跟中土完全没法比。

人口基数大,出的人才就多。

这一点是龟兹比不上的,再说龟兹那点东西,是来自西面的天竺和波斯,不是原产地。

十六国南北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各族融合,思想发生了一次小碰撞,中原迎来一次技术的小爆发期。

不仅盔甲兵器突飞猛进,天文地理医术农学也爆发一波,然后才缔造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一个知道原理的配重式投石机,没道理弄出不来。

年底的两个月,李跃从后宫抽身,一门心思扑在投石机的设计上,吃喝拉撒全在太学之中。

取长补短,综合两边的优劣,一步一步的改进。

投射重量从四十斤到五十斤、六十斤、九十斤,射程从一百五十步到一百六、一百八、一百九十步……

投石车越造越大。

到了一百一十斤、两百步的时候,似乎到了极限。

再增加重量,要么射程降低,要么投石车扛不住。

“差不多了,就按这个标准建造,各种器件标准要统一,方便拆解运输装造。”李跃揉了揉额头,想要再进一步,就要耗费更多的精力。

毕竟是大梁皇帝,有太多的事要处理,不能真一门心思钻入其中。

新的一年要筹划更多的事。

以现在的威力,用来攻打襄阳应该够用了。

再好的攻城器械也只是辅助,战场决胜,还要取决双方将士、战场形势,以及人心向背。

李跃是多管齐下,没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投石机上。

“领命。”工匠们全都松了一口气。

第六百九十三章 封国

自从平定西域后,梁国四方宁靖。

洪兴三年一开年,西域就传来捷报,慕容垂、刘牢之、诸葛侃选拔八千黑云精锐,一万三千豪强部曲,以及天山以南诸国义从军三万,再次出兵天山以北。

大破悦般与代国联军,斩首七千,俘获万余。

长驱直入,追亡逐北,从七河流域追杀至河中,彻底灭亡了悦般。

天山以北、葱岭以西诸国皆惧,康居、乌孙遣使称降,成为大梁属国,各献牛羊犒劳梁军。

慕容垂留高弼与凉州诸部镇守郅支城,自率大军返回龟兹。

这一战也让西域诸国见识到中土的强悍战力。

各国纷纷遣使洛阳朝拜。

上交汉朝册封的符节、麾仗,请求大梁重新册封。

“慕容垂真乃国之利器也!”李跃望着沙盘上插上的一支支“梁”字小旗,天山南北已经被梁国实控,河中基本成为华夏的势力范围。

而自从在姑臧兴建佛窟、大兴寺之后,姑臧就一跃成为沙门的圣地。

无数西域僧人前往姑臧,将纸质的佛经带回诸国。

让梁国与西域的联系越发紧密。

“今西域已平,不如调慕容垂还朝,于天山以北封国,派宗室镇守。”王猛对慕容垂从未放松警惕。

不是信不过他,而是迁居西域的豪强、豪酋越来越多,会逐渐形成一个权力圈层。

古今中外,地方与中枢的对抗,一直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疆域越大,这种对抗就越显著。

地方权力圈层崛起,利益就会与朝廷逐渐不一致。

“封国是必然,调慕容垂回京暂时不必,朕还想经略葱岭以西。”李跃指着沙盘道。

这一年多来,汇集在姑臧的商贾、僧人、细作将西面形势逐渐呈现在大梁面前。

此时萨珊波斯帝国走向衰落,五年前还被罗马大军攻破了都城泰西封,全部精力放在西边抵抗罗马人。

现在是向河中投射华夏影响力的最佳时机。

河中诸国亦普遍信奉佛教,这是一条非常好用的纽带。

“葱岭以西?陛下还真是雄才大略。”王猛一阵苦笑。

“河中遍地牛羊,适耕作,我强彼弱,为何不取?若不是大梁根基太薄,朕早就杀过去了。”李跃毫不掩饰自己对土地的渴望。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李跃这两年对土地的欲望如同对女人的欲望一样大。

“如此肥沃富饶的土地,我们不占,就会被别人拿去。”李跃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王猛盯着沙盘许久,才幽幽道:“只要不耗费中土国力,经略此地倒也无妨。”

商路带来的利益,作为尚书台一把手的王猛最清楚。

从前年开始,西域贸易大兴。

中原的丝绸、纸张、瓷器、茶叶、漆器等商品运到西边,几乎与黄金等价。

而河中恰好处于两条商路的交汇处,天然就是贸易中转站,向西北通往罗马,向西南通往萨珊,正南,通往天竺诸国。

可以说河中加上七河流域就是这块大陆的心脏。

李跃如今的地缘理解力堪称这时代的翘楚。

不占领大陆的心脏,华夏文明谈何兴起?

历史上的一些中亚国家,仅仅因为躺在东西商路上,就强盛一时。

即便后世,西方到处控制海运的咽喉之地,本质上也是这个思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四五百年的司马迁早就看破了事物的本质。

更久远的春秋时代,孙武便有“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之语。

“不出十年,景略便会知晓如今的决策是何等之明智,你我都将因今日之决断而名列万国史书之中!”

既然河中有巨大利益,李跃就不可能放过。

“哈哈哈,臣倒是拭目以待,不过封国之事宜早不宜迟,否则西域诸国只知道有慕容垂而不知有朝廷。”王猛拱手道。

“景略以为封谁?”

择日不如撞日,干脆今日就把事情谈妥。

“非二殿下不可。”

“李佑?”李跃回忆着自家老二,一直留在襄阳前线,已经好几年没见到了。

几个儿子中,也就他跟李傥喜好军略。

老大李仪活脱脱一书生,喜好附庸风雅。

西域没两把刷子,真镇不住豪强和豪酋,还要处理好封国与西域都护之间微妙的关系。

李跃思索片刻,一个李佑肯定不够,跟太子一样,需要有自己的班底,不然去了西域,免不了被人阳奉阴违或者架空。

“朕准备将秦彪、糜进二将一同封过去,再选募三千精锐,何如?”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