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601)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东晋偏安江左,唯一的贡献就是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江南,开发了广州、交州地区。

不说多的,一亿亩良田肯定拿的出来,要知道东吴经营江东八十多年。

谢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田大部分掌握在士族手中。

“知道桓温为何失败么?”李跃问道。

谢玄道:“三败于北伐,威望尽失,又着急篡位。”

“错了,原因只有一个,庚戌土断畏首畏尾,不彻底。”

桓温知道问题的症结,但因为他本身就是士族的一员,所以多多少少为士族的利益考量,解决了北方流民户籍问题,也的确遏制了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刘宋奠定了基础。

刘裕掌权后,延续庚戌土断。

但只是遏制,没有根除。

“士族传承数百年,若无士族支持,大梁……在江东只怕举步维艰……”谢玄脸上划下一滴冷汗。

江东土地就那么多,既然分田给普通士卒,肯定要从士族手中拿。

李跃望着谢玄,“朕从黑云山上杀下来,哪一步不是如履薄冰千难万难?士族也罢,豪强也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且士族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这几十年来,江东士族们于华夏有何贡献?”

北方基本完成了一轮对士族豪强的梳理。

没道理一统天下,还要将这些江东士族当祖宗供起来。

人家关西士族好歹还在凉州抵抗过胡人,两次救援长安,三次击败羯赵,为华夏在凉州延续一线烟火。

江东这帮士族除了给北伐的仁人志士拖后腿,就是兼并土地。

谢玄被李跃问的一愣,半晌才幽幽道:“陛下欲如何处置谢家?”

见他问出这个问题,李跃心中颇为失望。

这个时候不担心江东百姓、将士,却只想着谢家。

“那就要看你的表现,朕可以容下谢家,也可以不容!”李跃眼中噙着一抹杀机。

两汉的士族还算是华夏的脊梁,但两晋的士族只是一群腐虫。

谢玄沉默许久,才拱手道:“臣知道如何做了。”

“朕拭目以待!”李跃对谢玄还是有几分期待的。

当即封他为平东将军,率领归正过来的七千水军四千北府军向武昌挺进。

李跃率大军紧随其后。

卢青担忧道:“谢玄毕竟是谢家人,若是倒戈,为祸不小。”

“你以为分田之后,还有多少人愿意为桓温和士族卖命?有他没他,都改变不了南北一统的大势!他是聪明人,自然知道如何选择!”

后世教员靠这一招,推翻了压在华夏头上的三座大山,江东士族是个什么玩意儿?

如果谢玄倒戈,就给了李跃名正言顺清理江东士族的借口。

谢玄早已在李跃的算计之中。

利用他为前锋,直接就能瓦解江东人心。

“陛下……原来早有妙计……”卢青目光中带着深深的畏惧。

年纪越大,越是了解人性。

谢安肯定也希望谢家能在梁国传承下去……

武昌守军都是谢玄旧部,他率军南下,城中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谢玄集合降军,顺流而下,兵锋所指,皆开城投降。

不过进入柴桑地界,遭到了顽强抵抗。

柴桑守将乃桓温之弟桓秘,官至辅国将军、江州刺史。

桓温几个弟弟除了桓云,其他几个颇有才干,桓冲、桓豁,还有一个桓秘,少有才气,能文能武,有所建树,曾率军攻打过司马勋。

桓家能从三流小族,一跃成为望族,桓温的几个兄弟也不可小觑。

谢玄挥军猛攻,遭遇顽强抵抗。

李跃率中军进抵柴桑,亲至前线视察,谢玄倒没有手下留情,北府军卖力攻城,但柴桑也算是一座坚城,短期内难以攻陷。

“靠他们不行,还是末将来!”张蚝当仁不让。

“桓温谢安有何动静?”李跃问向一旁的卢青。

“细作来报,桓温加紧训练新卒,积蓄粮草,梁啸、邓遐二位将军被阻于濡须。”

李跃之所以没走淮南,就是因为考虑到濡须太坚固。

当年曹操、曹仁都曾在此铩羽而归。

而且苻坚的淝水大战,也在淮南,所以最终选择中路荆襄。

第七百三十三章 想通

李跃道:“不必急于一时,先等等后方粮草和攻城器械,让将士们缓口气,顺便巩固后方。”

占领长江上游,最大的优势就是掌握了水运。

后勤补给可以直接从樊城顺江而下,运抵前线,等于是将梁国的国力顺着长江倾泻而下,一座柴桑城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

“桓秘与叔父相厚,臣或可劝降之!”谢玄拱手道。

“你是说入城劝降?”李跃看了他一眼,不是怀疑他倒戈,而是担心他的安危。

桓秘不是别人,是桓温的亲弟弟。

“陛下若是不放心,臣孤身入城。”谢玄先挑破了这层窗户纸,不过误解李跃的意思。

“幼度莫要忘了,你姊现为贵人,算起来,你也是朕的妻弟,兵凶战为,你身份敏感,容易遭人之忌,不宜入城,可书信一封,让别人送进去。”

谢玄的确有才干,关键年纪也不大,潜力巨大。

若能为大梁所用,日后又是一方帅才。

“谢陛下关怀,然桓秘此人一向光明磊落,定不会害臣,一封书信,难见诚意,唯有臣亲自入城,方可劝其归降,陛下有所不知,桓秘一向与桓温、桓冲不和,被排挤在外,桓温称帝,诸兄弟皆封亲王,唯独桓秘领庐陵郡公。”谢玄一脸的坚持。

“还有这等事?”

李跃话一出口,又觉得太寻常不过了,慕容家的几兄弟杀的死去活来,八王之乱,不就是司马家的几个兄弟叔侄在那儿自相残杀吗?

士族内部也是一团乱麻。

谢玄道:“如今天下大势已明,长江已破,东南残壁安能抵挡大梁?前者桓豁亦降。”

“既然如此,试一试倒也无妨。”李跃点头同意了。

能兵不血刃的拿下柴桑最好。

李跃是大梁皇帝,最好站在光明之下,至于那些见不得光的事,让其他人代劳。

谢玄领命而去,孤身入城。

“谢将军定是想通了。”卢青低声道。

李跃也为谢玄如此配合而稍感惊讶,仿佛不怕谢安难堪似的。

不过谢玄的一句话倒是提醒了李跃,当初桓豁毫无顾忌的投降,似乎是得到了桓温的默许。

现在谢玄归降大梁,焉知不是谢安点头的?

就像谢安送谢道韫入宫一样,伏笔早就埋了好。

谢家最出色的子弟,首推谢玄,以他的才干,在梁国肯定不会被埋没了,李跃的口号就是人尽其用,谢安这是投自己所好。

即便江东覆灭,谢家非但能延续,甚至还有光大的可能。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早就是他们的常规操作。

“老狐狸好算计!”李跃轻笑一声,谢安为了谢家也算殚精竭虑了。

桓秘既然跟谢安交情不错,应该不会为难谢玄。

“陛下?”卢青疑惑道。

“没什么,这段时日多关注会稽郡的消息。”

“唯!”

谢玄这一去就是三天,没有任何消息传回。

攻城器械已经陆陆续续运来,随行的还有两万民夫,李跃让他们采集砲石,作两手准备。

“柴桑胆敢抵抗王师,当屠城以震慑江东!”张蚝红着眼道。

“胡言乱语,一旦屠城,此举与胡人何异?必激起江东同仇敌忾之心。”李跃叱责道。

当年曹操屠徐州,徐泗豪杰不是南下投吴,便是逃奔荆州,其中还出了一个诸葛亮。

李跃个人觉得,曹魏始终不能一统天下,受人诟病,就是与此有关。

司马家的教训,缺德事还是少做一些。

在柴桑休整一番也不错,等待马顾沈劲海军的消息。

如今已是深秋,那边也快出手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