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610)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李跃心中暗笑,不愧是江东豪族,果然上道。

他这么一弄,两边的气氛就融洽起来。

周止带头,其他人也只能跟上,“顾家也愿捐八万石粮,三千绸缎。”

“贺家也愿捐七万……”

这次攻破建康,他们不仅报了仇,还赚的盆满钵满。

几万石粮草对他们不值一提。

“诸位如此拥护大梁,朕心甚慰,不过东西你们还是留着。”李跃挥挥手,看不上他们的残根冷炙。

仅一个濡须城,就清点出七十多万的粮草。

海贼大军们捞的比他们更多,都装在船上。

不过李跃越是拒绝,他们就越是惊慌,“陛下……大恩,我等铭记在心,以后若有用得上吴会豪杰好处,只要陛下一道诏令,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众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李跃心中一动,这帮人倒是杀人放火的好苗子,精通水性,又适应南方水土。

将来向南开拓少不了他们。

北方铁骑南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水土不服。

历史上,隋炀帝伐林邑,虽然最终打下来了,但死于疫病者十之四五,连主将刘方都病死了。

吴会豪强却没有这种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十六国南北朝,华夏衰微,周围小国却在崛起。

草原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相继崛起,东北高句丽更是成长为庞然巨物。

南面林邑也蠢蠢欲动,屡屡出兵攻打东晋,反复争夺日南、九真等郡,当地士庶惨遭毒手者十之八九。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也就是桓温灭蜀那一年,林邑王奴文攻陷日南,杀太守夏侯览,屠戮晋民五六千人,以夏侯览尸首祭天,铲平西卷县城,占据日南全郡。

整个南北朝,林邑都极其不安分,一见南朝虚弱,就出兵入寇。

所以隋炀帝一即位就出兵南征,解决这个隐患。

林邑也就是占城,著名的占城稻就出自此国。

“好,你们这句话朕记住了!”李跃笑着打量几人,给周止升了个横海将军,顾珙之升了个定海将军,虞仡升了个楼船将军,全跟海跟船有关,也算是提前打个招呼。

大梁想要在江东维持统治,现阶段还离不开他们。

在江东百姓心目中,这些人的影响力还在大梁朝廷之上。

江东士族从北方流亡而来,是无根之木,但这群人却是地头蛇,有百姓拥护。

随后,李跃在军中设宴,款待他们。

此次攻陷建康算是一次完美的合作,两边初步建立互信,以后这种模式可以继续推行下去。

酒一喝上,两边最后一丝嫌隙彻底消失。

张蚝、刘牢之与他们开怀痛饮。

“恨不能早遇陛下,以至蹉跎日月。”周止感慨道。

“现在亦不晚,以后更有机会!”李跃举起酒樽,与他们同饮了一杯。

“哈哈哈,陛下说的是。”周止脸上蒙上一层红光。

司马家衣冠南渡,靠江东豪强南征北战平定各地叛乱,才站稳了脚跟,武德还算充沛,对付南面丛林中的野人,问题应该不大。

席间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翌日,李跃率军至广陵,李俭率十余万大军渡江,入石头城。

建康被焚毁,大军就留在石头城。

随后以桓伊为将,率三万大军南下攻略广交二州,不过南下路途并不那么顺利,遇到了不少抵抗。

第七百四十四章 波澜

广陵也就是隋唐经济文化重镇扬州,凭山临海,其繁华不在建康之下。

汉时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建立吴国,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吴国之富庶为天下最。

此地还有发达的运河体系,华夏最早的一条运河邗沟,便在此地,连接淮河长江,关键还靠海,站在中原立场上看,其地理优势犹在建康之上。

恰好李俭从石头城送来一道奏表,建议修葺建康城。

李跃当即否决了。

过了十几日,李俭竟然亲自赶来江陵陈述此事,“建康为江东要冲,数代定都于此,得此地,可安江东,父皇为何不允?恢复旧城,其实用不上多少钱粮,军中有不少俘虏,地方亦有流民,可以工代赈。”

李跃没有回答,“你觉得广陵如何?”

“广陵?”李俭对这个突兀的问题没有准备,望着地图想了想,“此地为淮南重镇,南望江东,东依大海,莫非父皇想以此地为海军之基?”

“你方才也说了,建康乃江东要冲,得此地可安江东,若为贼人窃据,则又将南北对峙,南北对峙数十载,最难解的不是疆域上的南北对峙,而是人心中的南北之分,重建建康,还不如扩建广陵,以淮南制江东!”

建康被焚毁,等于破了江东百姓心中的一座壁垒。

地缘上,广陵自然更偏向中原一些。

隋唐两代也是大力发展广陵,而压制建康,也算卓有成效。

隋文帝还摧毁了邺城。

以当下的形势看,建康被毁不算一件坏事,即便要修葺,也要等到十几年后,江陵发展起来再说。

此外,李跃这么做也是防备江东豪强将来崛起,一旦渗透建康,也就有了与北国对抗的资本。

或者以后老李家的某位南下,占据建康,就会重演汉朝的七国之乱。

广陵位于江北,南望建康。

控制颍水运河,等于控制淮南,然后通过淮南控制广陵,再通过广陵压制江东地方势力的崛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链。

“原来如此,儿臣受教了。”李俭很快就想通了。

地方与中枢的博弈永远存在,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变,两边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豪强代表地方势力,即便李跃现在将这些豪强全都抹除,只要地方还有人在,豪强势力就会重新兴起,并且延续前代的仇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抵抗秦国最坚决,最终灭秦的也是楚国。

有唐一代,造反的总是河北人……

刀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江南已定,朕先返回洛阳。”此次南征出来半年,李跃也有些疲惫了。

“儿臣还有一事启奏。”

“何事?”留到最后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江南名士尽遭屠戮,建康毁于战火,官吏纷纷上表,要求严惩吴会豪族,以及海……寇。”

说到最后两个字,李俭吞吞吐吐起来。

海寇就是海军,此次出兵,虽然没有明示,但架不住聪明人的琢磨。

这种事情一向心照不宣。

李跃踱了两步,笑了一声,“这些奏表不上给朕,先递送给你,何意?”

李俭赶紧拱手,“儿臣……儿臣僭越,父皇恕罪。”

这孩子年纪越大,在自己面前越是拘束起来。

“朕没有怪你,而是有人在借你来试探朕,士族同气连枝,江东士族以前也是北方士族。”李跃太清楚那些人心中的小算盘。

如果南北一统,斗争形势又变了。

这些人怕李跃掉过头对付他们,所以祸水东引到江东豪强身上。

当然,他们这么做也不是真的为江东士族鸣不平,一是试探,二是怕大梁大力启用江东豪强,分走他们的利益。

这些年通过科举启用了大量寒门庶族,还提拔了不少关西士族。

关东士族自然会感觉到压力。

为了守住自己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儿臣也猜到他们的用心。”

“既然猜到了,为何还要提起此事?莫非你也怜悯江东士族?不认同朕的手段?”

这些士族名满天下百余年,人皆仰望之,有人为他们说话,伸伸冤,李跃可以理解。

不过身为太子的李俭也站在他们那一边,李跃就有些心寒了。

“儿臣若不来,只怕他们还有后手,会掀起更大的风波,而且这些奏折已经送到儿臣处,儿臣不能不向父皇禀报。”李俭坦然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