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614)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李跃想起自己出行所见百姓,无不是衣衫褴褛,破破烂烂,哪有半点“盛世”的样子?

眼下天下刚刚一统,南方战火还未停歇,强令百姓种植不可行。

国库中的粮食也不多。

好在朝廷手上捏着不少屯田,在陇右、河湟、高昌这些地区可以大规模种植。

“其实陛下可以推行,田地亦分上中下三等,下等田地,完全可以试种之,钱帛钱帛,布帛就是钱,北方苦寒已久,此物定为百姓所喜。”卢青拱手道。

吃饱穿暖,是人最低级的需求。

如今吃饭问题有所缓解,穿暖问题日益突出起来。

李跃然其言,“那就先在夏州试种之,然后推行全国。”

棉花需要充足的阳光才长的好。

新设置的夏州正合适,那里人烟稀少,也没开垦大量屯田,正好种棉花。

李跃特意派人去陇右询问周牵的意见。

谁料周牵并不赞同现在就推广,说是已经选了一批优良棉种,今年秋天就能看到成果,让李跃再等等。

周牵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无可挑剔。

他说今年秋天有更好的棉花,就肯定有,绝对有,否则不会开这个口。

李跃欣然接受他的建议,暂时等等,让天工院加大新式纺机的研制,顺便把衣服稍微弄美观一些。

等待之中,一转眼就到了夏天,整个南方,江宁广交在李俭的攻势下,全部收复,还顺手扫平了南方诸夷,将二十多万人口迁到淮南和荆州。

淮南和荆州也成为大熔炉,诸族在此地互相监督,也互相融合,任何一族也不能一家独大。

李俭还上表朝廷,请求封赏有功将士。

桓伊、邓遐、刘牢之、诸葛侃、谢玄、桓石虔等全都在列,还有大量中下级军官。

这些人得到封赏,以后天然就是太子的旧部。

不过这么大的事,兵部不敢擅自决定,交给王猛,王猛又递交李跃。

“太子长大了,朕以后可以放心了。”李跃长舒一口气。

有这些班底在,别说其他人想动太子,就是李跃起了换太子的心思,也需要仔细掂量掂量。

“殿下手中皆为江东降军,不如裁其老弱,选其精锐,整编为南军,调回洛中,黑云军改为北军,至于封赏,太子可以提名请奏,但仍需陛下亲自接见封赏诸将!”王猛拱手道。

这是效仿汉代的南北军制度。

降军成分复杂,既有能征善战的北府军、荆州军,也有各州郡的杂军、义从、部曲等等。

整编势在必行。

李跃也听出王猛的另外一层意思,将南军调回洛阳附近,也成了天子亲军,容易控制,以免流落在外,只知太子而不知大梁皇帝。

时间一久,问题也就多了。

太子可以有故旧,但不能有一支近十万的大军捏在手上,否则皇权就受到了威胁。

皇帝就应该唯我独尊,此为大梁稳定之基础。

“景略之策,老成谋国也!”李跃心中一阵感动。

虽说王猛是李俭的岳父,但终究还是站在自己这一边,为自己着想,也是为大梁社稷着想。

第七百四十九章 封赏

整编江南各军倒也简单。

李跃一道诏令下去,愿意退役之人多如牛毛。

平定江宁广交四州后,李俭就地分田,降军们拿到田地,更没有从军的心思。

连北府军都退役了四成,荆州军去了七成,其他的义从、部曲、州郡兵分到田地后更是一哄而散。

不过愿意留下的,都是以征战为生之人,喜欢杀人放火,战力上反而有所加强。

两万七千南军正式加入梁军序列,其家眷迁入洛阳,由兵部安置田宅,同时安插进大量鸿胪吏,对士卒进行思想宣传,使其彻底转变为梁军。

其中有精锐水军七千五百人,有大量富有水战经验的老卒和军官,适应南方的丛林湿热气候。

大梁朝廷麾下三支大军,十一万北军,两万七千南军,三万四千海军。

北军负责漠北、西域、辽东的敌人。

海军负责东海,以及向大海更深处探索。

南军负责整个南方,以及未来对南洋地区的开拓。

三军都是天子亲军,属于国家常备兵力。

南军和海军各三万人马,显然无法满足需要,不过现在只是打下一个基础,以后慢慢扩充至五万规模。

最主要还是目前的钱粮跟不上。

吞并江南后,疆域陡然扩大,还未完全消化。

就在这个时候,李俭上表,请求丈量江东土地,清查人口。

李跃一时有些犹豫,几个月前还向吴会豪强承诺过,不动他们的既得利益。

才三四个月,就要变脸,有些言而无信。

不是怕他们起兵造反,而是背信弃义容易,想要建立却难。

但如果不丈量土地清查人口,就收不上来税赋,打下这么大的疆域也就没有意义。

“太子这次算是给朕出了个难题。”

方向没问题,却有些操之过急了,李俭倒是学到了王猛的雷厉风行。

“此事易尔,将吴会单独列出,设为郡国,朝廷委任内相,每年上缴一定的赋税即可。”王猛很快就有了主意。

李跃却是一阵错愕,当年王猛没入中枢时,行事极其刚猛,对付士族豪强毫不留情,如今也懂得圆滑了。

“如此一来,吴会岂非成了国中之国?”

“不然,大梁分田给百姓,已经在瓦解豪强基础,没有人丁,自会一代代衰弱,臣观江东豪强,皆守土之犬尔,无有大志,可徐徐图之。”

他这么说也对,只要不触犯他们的利益,非但不会排斥大梁,反而是一股不小的助力。

司马睿和王导南下建立东晋,江东豪强卯足了劲,替司马家平定四方叛乱。

北方士族崛起,会威胁皇权,吴会豪强却没这个心思,而且鞭长莫及。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一刀切,景略之言是也。”李跃还指望吴会豪强将来一起攻打林邑,开拓南洋。

即便要翻脸,也是以后,眼下江东刚刚平定,不宜再乱。

刘邦击败项羽,也是郡国、郡县并行,以缓和天下。

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

商议的差不多了,遂传令李俭单独将会稽、吴兴、义兴三郡分出,设为会稽国,以桓豁为会稽内相,算是稍微监督一下。

几天后,江东诸将入洛阳受封。

谢玄、桓秘、桓冲、桓石虔、竺瑶、檀玄、毛安之、毛虎生、朱序、朱绰、周楚等等。

望着济济一堂的江南将吏,李跃顿时有种猛将如云之感。

“汉末纷乱至今,归于大梁,此为天意,亦是诸位之功。”李跃一上来就给众人扣上一顶大帽子。

“我等助司马氏窃据江东,陛下不计前嫌,恩宠有加,臣等甚是惭愧。”最年长的桓冲拱手道。

濡须人马在他的授意下,方才全部投降。

“哈哈哈,过去的都过去了,以后皆为大梁臣子,砥砺前行,复兴华夏!”

“领命!”

众人神色一肃。

李跃开始封赏,桓冲为中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左车骑将军,舒侯。

谢玄右车骑将军,永安侯。

周楚左骠骑将军,安城侯。

竺瑶右骠骑将军,射阳侯。

桓秘门下侍郎,散骑常使侍,醴陵侯,加金紫光禄大夫。

别看都是车骑、骠骑,其实属于荣封,并无多少实权,只要安定江南人心。

桓冲在江东极得人心,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是桓氏的核心人物,也是桓温的左膀右臂,无论怎么荣封都不为过,而且此人的确有才干,在濡须凭借三万人马,挡住了李俭、邓遐、梁啸十几万大军的围攻。

谢玄更不用多言,未来的将星。

至于桓石虔、檀玄、毛安之、毛虎生、朱序、朱绰等人,皆封名号将军,乡侯。

同类小说推荐: